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3107846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先秦诗经学史国学1黄震云,男,1957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以及与法律、艺术的交叉研究。主要著作有楚辞通论、辽代文史新探、经学与诗学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篇,供大家参考。先秦诗经学史国学1黄震云,男,1957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以及与法律、艺术的交叉研究。主要著作有楚辞通论、辽代文史新探、经学与诗学研究、汉代神话史、辽代文学史、名家讲解山海经、窦娥冤校注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次,其中核心刊物一百多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成果多次获得省部

2、级科研奖,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学术声誉。先秦诗经学史国学2先秦诗经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先秦诗经学学术史著作,以现代的学术视野,结合文史哲相关学科知识、经验和方法,通过仔细阅读归纳分析出土文献、文物、遗址,印证辨析传世文献,对诗经进行了重新反复的思考,并进行了深刻的开掘和系统的研究,对系列重大的学术悬疑进行了客观可信的释读和阐发。全书以创新为特色。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治诗经的心得,因此自成体系。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一、关于歌到诗与诗经诗体的形成。传说中的伏羲、黄帝时代的歌,以抒情叙事为主;尧舜开始创造了以言志为特征的,和音乐、舞蹈、歌唱相配合的诗,作为礼乐,是三大礼之一。诗是言,

3、没有文字。殷商时代有文字,但没有完全的关于诗歌的记录。周公制礼作乐,言开始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诗的形态。虽为礼用,但主要用在祭祀场合。礼崩乐坏之后的抒情诗重新出现,实际上是在新的*面上回归本旨,不是文学自觉的开始。诗言志,用歌来表现,是诗的人文的本质的特征。诗的主要表现技术或者说特征比兴与时空,出自象数技术;押韵,来源汉字特点和表达需要,在盟誓、诰命中常用;整齐四言,取决于金石节奏掌握与合乐;章节建构,出自赓歌习俗和容量的需要,也与巫风盛行有关。风诗见于夏商,而雅诗是西周创造,也是风诗的精神提升和形式规制的发展,雅俗异途亦从此始,诗文分工初步确认。诗是长期的先周语用的结果,不

4、是一时一地的发明。二、诗经的名称、作者和应用。诗经的名称出自战国,与纯粹体现宗教文化的或缺少王道精神时代的,有诗人之心的辞不同,而赋出自诗经的适用,作者写作时没有诗的生态,以体物为特征,因此彼此有明显的区别。诗经的命名有6篇出自诗外,其余的或取开头字,或截取诗中文字,或归纳诗义,以取开头两字、三字、四字为主。诗经的命名体现类诗经风雅颂分类的原则和内容和形式的协调。诗经的作者生活在三代到春秋后期,商以前不可考,西周建国前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曾作诗,之后除特别记载的以外,一般不署作者,有的概称某国人。三代以来遵循着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传统,因此周武王翦商之后立即告庙,命周公作大武乐,六年后洛邑告

5、成,祭祀天地时又制礼作乐,大武诗七首因此产生,大武乐为六成,二者并不对应,时间上也有数年之别,而一般的诗和乐舞是一诗四体。诗的来源有献诗、作诗、求诗、陈诗等,这些都是成体,等到太师比于音律之后,经过君王的选定,最后成为制体,也就是礼乐。没有选择的就是普通的歌诗,选定的部分有一些用作典礼、仪式、教化之乐,是为正歌,而其余的就是无算乐。因为历代都根据需要修订礼乐,因此,礼乐不断处在增损中,失去礼乐地位的作品进入无算,后人称为逸诗。春秋中期之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都有自己的诗,西周以来的礼乐也就成了周诗,成周的作品叫王风。在各国有不同的本子的诗经流传,最后由孔子编定,以备王道、陈六艺,一方面出现

6、雅诗,也就是制体礼乐不足的情况,主要是经常用来演奏的崇丘等,而歌诗则很少损失,所以说诗经的流传不独在竹帛。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关于帝王礼仪的作品,如肆夏等,孔子并没有入选。所以对诗书缺不能绝对地看。三、诗经的生态与礼乐体制。 诗经的诗体要约主要是文字、押韵、比兴、意象、齐言等,这是*诗歌的民族特色。其中文字和押韵在散文中也存在,但不是必须,齐言四字两拍出自钟磬、歌唱、舞蹈声折的配合需要,是必然的选择。诗经中诗体以四言为正格,共192篇,正格和变格(杂言)的关系是从短句到长句发展演变,在语境协调配合。其艺术手法与语言特征直接影响着后代诗文的发展。诗经以十首为一章,即某某之什,以第一首代表,每一节叫

7、一章,开始叫首章,最后叫卒章,与音乐有关。诗经在使用上正体具有宗教色彩,通过直觉体悟,实现天人和自然万物的合一。诗经最早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和实务。六诗即为行政特征,乐语是教化方式,彼此联系,融为一体,形成西周礼乐文化体系,也是西周的行政法典。在具体的应用上,有大合乐的禘袷郊祀庙祀等的祭祀礼用,也有具体的或言独立的仪式,具体的仪式在诸侯相见时往往以三首作品为一单元,或者交叉使用,礼经三百,截取分合形成三千,是客观的写照。四、诗经的名物。诗经的名物考主要涉及诗经的礼乐,不仅体现在诗经的整体上,也包含在具体的作品中。诗经的礼器上承三代,下开汉唐,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广泛用于社会和生活,体现了不忘祖

8、宗历史,立足现实,服务未来的发展理念,培养塑造的是德才兼备、性格健全、能力全面的人才。通过诗经的礼乐、名器、礼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诗经的经典性和现代价值。其名物同时也是当时人们经济思想和美好浪漫的情感的体现。五、诗经的文化转型与东周诗学。诗经的六诗是诗经的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方式表现,与用诗相辅相成。汉代人为建国寻找理论基础,因此秉承战国传统,从六诗中寻找义,因此产生六义,六义是六诗的文化转型和实用。春秋时期,有赋诗断章的风气,也就是从诗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道义。像论语,不仅明确地引用诗经,论理明事,更多的是直接将诗作为生活的道理,与此分成明引和暗引两种状况。当然也包含着评价和理解,如“郑声淫”理论

9、就是孔子对郑伯不守传统礼制的批判,桑间濮上之音则是对周代政治利弊的极端看法。因此说,六义理论是诗经学发展的结果。在引诗用诗或者说断章取义的过程中,义不是想象的,而是来自诗经本身,因此赋诗必类,也就是赋诗必须符合本义是东周以来的传统,而这也正是毛诗序之前能够了解诗经的真实的第一有效途径。作为赋诗用诗的方式,因为用在诸侯聘问仪节上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而其中君子曰的代言方式更是别出心裁。汉代人认为赋诗不过是小事,但意义很重要,因此有微言大义之说。春秋以来的引诗用诗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和特色,以及风格。战国时候的竹简,如郭店楚简可以看出,诗的神圣性与普世价值具有持久广泛的特征,而对于研究则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10、著名的如儒家论诗,亦各有特点,既一脉相承,有自成一体。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诗经都那么理性和本真,诗经是真实的但是又充满着理想,有人间的也有天上的,诗经涉及的神仙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乐生厚生长生的伟大理想。取义的结果诞生丰富了儒家舍生取义思想,表现在诗学气质上就是楚辞的九死未悔的精神。但楚辞整体上虽然号称为*诗歌的又一源头,还是不比诗经,因为诗经是*文化的元典和源头。六、诗经的影响。诗经的影响需要评估,举几个例子说,五言诗的出现主要得力于诗经,汉代的汉乐府也是这样,唐代的格律诗更是如此。历代的著名学者都首先从学习诗经进入学术,如吕祖谦就是。诗经不仅中原,就是遥远的北方的僧侣们都很熟悉,说明诗经确实

11、可以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名列世界最美之书。先秦诗经学史国学3先秦诗经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先秦诗经学学术史著作,以现代的学术视野,结合文史哲相关学科知识、经验和方法,通过仔细阅读归纳分析出土文献、文物、遗址,印证辨析传世文献,对诗经进行了重新反复的思考,并进行了深刻的开掘和系统的研究,对系列重大的学术悬疑进行了客观可信的释读和阐发。全书以创新为特色。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治诗经的心得,因此自成体系。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一、关于歌到诗与诗经诗体的形成。传说中的伏羲、黄帝时代的歌,以抒情叙事为主;尧舜开始创造了以言志为特征的,和音乐、舞蹈、歌唱相配合的诗,作为礼乐,是三大礼之一。诗是言,没有文字。殷

12、商时代有文字,但没有完全的关于诗歌的记录。周公制礼作乐,言开始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诗的形态。虽为礼用,但主要用在祭祀场合。礼崩乐坏之后的抒情诗重新出现,实际上是在新的*面上回归本旨,不是文学自觉的开始。诗言志,用歌来表现,是诗的人文的本质的特征。诗的主要表现技术或者说特征比兴与时空,出自象数技术;押韵,来源汉字特点和表达需要,在盟誓、诰命中常用;整齐四言,取决于金石节奏掌握与合乐;章节建构,出自赓歌习俗和容量的需要,也与巫风盛行有关。风诗见于夏商,而雅诗是西周创造,也是风诗的精神提升和形式规制的发展,雅俗异途亦从此始,诗文分工初步确认。诗是长期的先周语用的结果,不是一时一地的

13、发明。二、诗经的名称、作者和应用。诗经的名称出自战国,与纯粹体现宗教文化的或缺少王道精神时代的,有诗人之心的辞不同,而赋出自诗经的适用,作者写作时没有诗的生态,以体物为特征,因此彼此有明显的区别。诗经的命名有6篇出自诗外,其余的或取开头字,或截取诗中文字,或归纳诗义,以取开头两字、三字、四字为主。诗经的命名体现类诗经风雅颂分类的原则和内容和形式的协调。诗经的作者生活在三代到春秋后期,商以前不可考,西周建国前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曾作诗,之后除特别记载的以外,一般不署作者,有的概称某国人。三代以来遵循着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传统,因此周武王翦商之后立即告庙,命周公作大武乐,六年后洛邑告成,祭祀天地

14、时又制礼作乐,大武诗七首因此产生,大武乐为六成,二者并不对应,时间上也有数年之别,而一般的诗和乐舞是一诗四体。诗的来源有献诗、作诗、求诗、陈诗等,这些都是成体,等到太师比于音律之后,经过君王的选定,最后成为制体,也就是礼乐。没有选择的就是普通的歌诗,选定的部分有一些用作典礼、仪式、教化之乐,是为正歌,而其余的就是无算乐。因为历代都根据需要修订礼乐,因此,礼乐不断处在增损中,失去礼乐地位的作品进入无算,后人称为逸诗。春秋中期之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都有自己的诗,西周以来的礼乐也就成了周诗,成周的作品叫王风。在各国有不同的本子的诗经流传,最后由孔子编定,以备王道、陈六艺,一方面出现雅诗,也就是

15、制体礼乐不足的情况,主要是经常用来演奏的崇丘等,而歌诗则很少损失,所以说诗经的流传不独在竹帛。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关于帝王礼仪的作品,如肆夏等,孔子并没有入选。所以对诗书缺不能绝对地看。三、诗经的生态与礼乐体制。 诗经的诗体要约主要是文字、押韵、比兴、意象、齐言等,这是*诗歌的民族特色。其中文字和押韵在散文中也存在,但不是必须,齐言四字两拍出自钟磬、歌唱、舞蹈声折的配合需要,是必然的选择。诗经中诗体以四言为正格,共192篇,正格和变格(杂言)的关系是从短句到长句发展演变,在语境协调配合。其艺术手法与语言特征直接影响着后代诗文的发展。诗经以十首为一章,即某某之什,以第一首代表,每一节叫一章,开始叫首章,最后叫卒章,与音乐有关。诗经在使用上正体具有宗教色彩,通过直觉体悟,实现天人和自然万物的合一。诗经最早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和实务。六诗即为行政特征,乐语是教化方式,彼此联系,融为一体,形成西周礼乐文化体系,也是西周的行政法典。在具体的应用上,有大合乐的禘袷郊祀庙祀等的祭祀礼用,也有具体的或言独立的仪式,具体的仪式在诸侯相见时往往以三首作品为一单元,或者交叉使用,礼经三百,截取分合形成三千,是客观的写照。四、诗经的名物。诗经的名物考主要涉及诗经的礼乐,不仅体现在诗经的整体上,也包含在具体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