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101202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目 录一、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对企业信息化的若干认识二、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三、 企业信息化进程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分析四、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及其管理原则五、 结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增长方式变为集约增长方式,是目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两个主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信息化尤其是企业信息化是主要手段。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浪潮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球,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置身于全球化市场的企业来说,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中,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

2、于信息化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的采购、投资和应用水平管理能力也各不相同。本文旨在对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作出简要的描述,并为其实施和管理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使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真正发挥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能少走弯路,多出效益;同时,对从事企业信息化服务的IT企业提供理解企业信息化的新视角。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对企业信息化的若干认识简单的说,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的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要素: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

3、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起初是战术阶段,经过逐步深化,发展到战略阶段;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从自上而下的角度说,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说,必须以作为企业主体的业务人员的直接受益和使用水平逐步提高为基础。下面具体说明企业信息化的内涵。1.1 信息化从一点一滴的使用信息技术开始我国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IT(信息技术)业界,以技术背景为主,当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舆论,基本上是由IT厂商主导的。很多IT企业在论及企业信息化的时候,总是忽视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

4、的局部的、实际的应用,强调全面、系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设计大致基于以下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很低,企业中计算机只做打字机,根本不能算信息化,是一种浪费,需要在企业推行“真正的信息化”;另一种认为则认为中国企业中存在许多“信息化孤岛”,需要集成。而实际的情况如何呢?据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司长卫东认为,国内的中小企业中,真正会使用计算机的仅占10%,20%的中小企业只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和文字处理,而70%的中小企业对计算机基本还处于学习阶段。因此,总的来说,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企业水平较高。对于水平较高的企业,我们当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使信息系

5、统进一步集成化。而对于绝大多数水平较低的企业,应该如何评估并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呢?其实,当企业用计算机打字,把文件电子化的时候,正是他们进入信息时代、进入数字化生存的可喜表现,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购买、安装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人们能够接受信息技术并真正使用信息技术。只有当企业从信息技术中尝到好处,产生对IT企业的信任,并主动的要求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许我们目前的任务只是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孤岛”,或者换一种乐观的说法,在企业播下信息化的火种。因此,鼓励企业一点一滴的使用信息技术,正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良策。而IT厂商一味强调全面的

6、信息化解决方案,实质上是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的进入壁垒,延缓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最终IT厂商的利益也要受损。1.2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信息技术起初的作用是战术层次的,但随着它向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会逐渐产生战略性的影响,从作为管理自动化的工具和信息沟通的手段,到决策支持直至促使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这可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信息系统发展的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而发展,而信息系统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企业业务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反之,不考虑企业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幻想企业信息化一步到位,一下子使企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7、反而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国内外企业都有很多信息化失败的案例,正说明了这一点。二是随着员工对数字化工具使用的水平提高而提高。教育培训应该始终做在前头,应该把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变成员工的成就感和舒适感。不能让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员工感到无所适从,疲于奔命。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时,开放性和标准化、易管理和易于升级也是应该加以考虑的。1.3 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编码化和管理编码化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关系和过程数字化(计算机化)。根据对象的不同,编码化可分为数据(文档、图形、图象、结构关系、记录)的编码化、隐含知识(know-how)和工具的编码化、业

8、务流程的编码化、经营决策的编码化。数据的编码化是指原来的文档图纸、表格等的电子化。隐含知识和工具的编码化是指对“怎样做”的知识进行编码化以实现共享或形成为企业共享的工具。业务流程的编码化是指任务分配、数据流动、项目管理等的自动化,以及企业的员工能通过网络方便的协作。经营决策的编码化是指决策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的自动化,以及决策信息和事件的自动发布。这四种编码化的层次是逐渐上升的,后一层以前面的层次为基础。编码化既是信息高效存储、使用、传播的基础,也是企业在战略层次上实现转变的关键。1.4 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为企业的战略和管理服务信息化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决不是单纯的技术可以解决问题的。

9、它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不竭的源泉,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将详细论述市场机制、组织变革、业务流程、人员和环境与信息化的关系。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无论作为企业的战术手段还是战略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而提高企业效益并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单方面可以实现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机遇和问题,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使信息技术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2.1 企业为什么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效益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10、那么,信息技术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呢?从整体的观点来看一个企业,企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沟通和协调往往是通过人员的往来和会议等方式进行,如果企业只在一个很小的地域范围内,也许这还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企业的各部分分布在比较大的地域范围内,沟通和协调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另外,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其业务所涉及的文档、数据、图纸等数量极为巨大,如何存储、修改、重用、传递这些文档、数据、图纸也是令企业很头痛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最显著的好处就是能使信息低成本的存储,方便的使用和修改,高速的流动。这就为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企业内外部的沟通与

11、协调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能提高企业运营的整体效能。而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则为企业构筑知识平台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的主要内涵,就是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比较,按照投入产出的观点,其边际收益具有相当的优势。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从传统的围绕资源收入或围绕资本进行生产,转而成为围绕知识进行生产,知识在诸生产要素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这种核心地位,表明了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需求,产品的小批量、人性化、个性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这就对企业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知识管理就成为企业的新课题。知识的质量、使用知识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开发周期等,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所以,信息技术在进行知识的编码化、实现知识共享、流动和积累的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巨大好处就不容企业忽视了。2.2 市场机制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动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企业带来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时,才有进行信息化的动力。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成熟稳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企业除了要考虑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经济要素外,企业决策时还要考虑许多非经济要

13、素。而这些非经济要素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企业为了评级,或为了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就可能会花钱买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放在机房里展示,而不是使用;一个国有集团公司想搞一个信息系统来提高对子公司管理的透明度,经常会遭到子公司的坚决抵制,因为他们的“灰色利益”受到了侵害。因此对于转轨时期的企业来说,体制和制度风险是战略性的,接下来才是面向市场的经营和决策风险。所以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体制和制度的变革为先导。也只有面向市场的企业。才有可能理智地有计划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技术,来推动核心业务的发展。2.3 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组织变革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前提企业信

14、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按照Charles M. Savage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从管理和组织的角度,可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时代早期的所有权形式,企业的所有者也是管理者,企业主要由家族成员组成,企业主以学徒的形式雇佣工人。第二阶段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今天还很常见的金字塔式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具有责任分工明确、便于管理等优势。但这种功能上互不干涉的顺序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航空、汽车、金融服务行业,许多产品和服务都要求职能部门之间的高度协调,因此,又产生了第三代的组织形式矩阵组织形式。它试图克服第二代管理方式固有的一些问题,但由于没有涉及权力分配问

15、题,实际运用的效果并不理想。第四代的管理方式则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保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不同职能部门间的接触和沟通。第五代管理则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对等的知识联网、集成的过程和对话式的工作。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任命跨职能的任务团队,进行对等的知识联网,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这使得企业能够把人员集合起来,按照市场机会去组织跨职能的工作。团队的成员彼此依赖各自的能力,形成协作。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项目的领导,在一个项目中担任领导,在别的项目中支持别人的领导。人们是网络中的知识贡献点和决策点,可以感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显而易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能够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

16、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为金字塔式结构,如果保持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不变,信息化也是可以进行的。事实上,国内外的许多企业,其信息化进程都是从金字塔式结构开始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跨地区的各部门、各企业间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组织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正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廉价而高效的工具,使这种变革顺理成章。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而组织的扁平化从激励和结构两个方面解决了人的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2.4 信息技术只能提高业务流程的速度,但业务流程的清晰程度和合理性则取决于设计和管理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但我们不能过高的估计信息技术在这种改善中所起的作用。那种认为只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