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099175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解析汇编(43)阅读理解、图表信息(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理解、图表信息一、选择题1. ( 2014广西贺州,第12题3分)张华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利用“在面积一定的矩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的结论,推导出“式子x+(x0)的最小值是2”其推导方法如下:在面积是1的矩形中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是,矩形的周长是2(x+);当矩形成为正方形时,就有x=(00),解得x=1,这时矩形的周长2(x+)=4最小,因此x+(x0)的最小值是2模仿张华的推导,你求得式子(x0)的最小值是()A2B1C6D10考点:分式的混合运算;完全平方公式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题意求出所求式子的最小值即可解答:解:得到x0,得到=x+2=6,则原式的最小值为6故选C点

2、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混合运算,弄清题意是解本题的关键2. (2014泰州,第6题,3分)如果三角形满足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那么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一个智慧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组是()A1,2,3B1,1,C1,1,D1,2,考点:解直角三角形专题:新定义分析:A、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不能构成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B、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C、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解答:解:A、1+2=3,

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项错误;B、12+12=()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C、底边上的高是=,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故选项错误;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其中9030=3,符合“智慧三角形”的定义,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涉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智慧三角形”的概念二.填空题三.解答题1. ( 2014安徽省,第22题12分)若两个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都相同,则称这两个二次函数为“同簇二次函数”(1)请写出两个为“同簇二次函数”的函数;(2)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1=

4、2x24mx+2m2+1和y2=ax2+bx+5,其中y1的图象经过点A(1,1),若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求函数y2的表达式,并求出当0x3时,y2的最大值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菁优网专题:新定义分析:(1)只需任选一个点作为顶点,同号两数作为二次项的系数,用顶点式表示两个为“同簇二次函数”的函数表达式即可(2)由y1的图象经过点A(1,1)可以求出m的值,然后根据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就可以求出函数y2的表达式,然后将函数y2的表达式转化为顶点式,在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就可以解决问题解答:解:(1)设顶点为(h,k)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a(xh)2

5、+k,当a=2,h=3,k=4时,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2(x3)2+420,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当a=3,h=3,k=4时,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3(x3)2+430,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两个函数y=2(x3)2+4与y=3(x3)2+4顶点相同,开口都向上,两个函数y=2(x3)2+4与y=3(x3)2+4是“同簇二次函数”符合要求的两个“同簇二次函数”可以为:y=2(x3)2+4与y=3(x3)2+4(2)y1的图象经过点A(1,1),2124m1+2m2+1=1整理得:m22m+1=0解得:m1=m2=1y1=2x24x+3=2(x1)2+1y1+y2=2x24x+3+ax2+

6、bx+5=(a+2)x2+(b4)x+8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y1+y2=(a+2)(x1)2+1=(a+2)x22(a+2)x+(a+2)+1其中a+20,即a2解得:函数y2的表达式为:y2=5x210x+5y2=5x210x+5=5(x1)2函数y2的图象的对称轴为x=150,函数y2的图象开口向上当0x1时,函数y2的图象开口向上,y2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2取最大值,最大值为5(01)2=5当1x3时,函数y2的图象开口向上,y2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3时,y2取最大值,最大值为5(31)2=20综上所述:当0x3时,y2的最大值为20点评:本题考查了求二次函数

7、表达式以及二次函数一般式与顶点式之间相互转化,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方向、增减性),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而对新定义的正确理解和分类讨论是解决第二小题的关键2. ( 2014珠海,第20题9分)阅读下列材料:解答“已知xy=2,且x1,y0,试确定x+y的取值范围”有如下解法:解xy=2,x=y+2又x1,y+21y1又y0,1y0 同理得:1x2 由+得1+1y+x0+2x+y的取值范围是0x+y2请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下列问题:(1)已知xy=3,且x2,y1,则x+y的取值范围是1x+y5(2)已知y1,x1,若xy=a成立,求x+y的取值范围(结果用含a的式子表示)

8、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专题:阅读型分析:(1)根据阅读材料所给的解题过程,直接套用解答即可;(2)理解解题过程,按照解题思路求解解答:解:(1)xy=3,x=y+3,又x2,y+32,y1又y1,1y1,同理得:2x4,由+得1+2y+x1+4x+y的取值范围是1x+y5;(2)xy=a,x=y+a,又x1,y+a1,ya1,又y1,1ya1,同理得:a+1x1,由+得1+a+1y+xa1+(1),x+y的取值范围是a+2x+ya2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理解解题过程,难度一般3(2014四川自贡,第23题12分)阅读理解:如图,在四边形AB

9、CD的边AB上任取一点E(点E不与A、B重合),分别连接ED、EC,可以把四边形ABCD分成三个三角形,如果其中有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就把E叫做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如果这三个三角形都相似,我们就把E叫做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强相似点”解决问题:(1)如图,A=B=DEC=45,试判断点E是否是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并说明理由;(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C、D四点均在正方形网格(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格点(即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试在图中画出矩形ABCD的边AB上的强相似点;(3)如图,将矩形ABCD沿CM折叠,使点D落在AB边上的点E

10、处,若点E恰好是四边形ABCM的边AB上的一个强相似点,试探究AB与BC的数量关系考点:相似形综合题分析:(1)要证明点E是四边形ABCD的AB边上的相似点,只要证明有一组三角形相似就行,很容易证明ADEBEC,所以问题得解(2)以CD为直径画弧,取该弧与AB的一个交点即为所求;(3)因为点E是矩形ABCD的AB边上的一个强相似点,所以就有相似三角形出现,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可以判断出AE和BE的数量关系,从而可求出解解答:解:(1)A=B=DEC=45,AED+ADE=135,AED+CEB=135ADE=CEB,在ADE和BCE中,ADEBCE,点E是否是四边形ABCD的边AB

11、上的相似点(2)如图所示:点E是四边形ABCD的边AB上的相似点,(3)点E是四边形ABCM的边AB上的一个强相似点,AEMBCEECM,BCE=ECM=AEM由折叠可知:ECMDCM,ECM=DCM,CE=CD,BCE=BCD=30,BE=,在RtBCE中,tanBCE=tan30=,点评:本题是相似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读懂题目信息,理解全相似点的定义,判断出CED=90,从而确定作以CD为直径的圆是解题的关键4.(2014浙江金华,第22题10分)(1)阅读合作学习内容,请解答其中的问题.(2)小亮进一步研究四边形的特征后提出问题:“当时,矩形AEGF与

12、矩形DOHE能否全等?能否相似?” 针对小亮提出的问题,请你判断这两个矩形能否全等?直接写出结论即可;这两个矩形能否相似?若能相似,求出相似比;若不能相似,试说明理由.【答案】(1);(2)这两个矩形不能全等,这两个矩形的相似比为.【解析】,解得或.点F 的坐标为.(2)这两个矩形不能全等,理由如下:设点F 的坐标为,则,考点:1. 阅读理解型问题;2.待定系数法的应用;3.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4.正方形的和矩形性质;5.全等、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和性质;6.反证法的应用.5. (2014年江苏南京,第27题)【问题提出】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SAS”、“ASA”、“AAS”、“

13、SSS”)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HL”)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初步思考】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然后,对B进行分类,可分为“B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 (第1题图)【深入探究】第一种情况:当B是直角时,ABCDEF(1)如图,在ABC和DEF,AC=DF,BC=EF,B=E=90,根据HL,可以知道RtABCRtDEF第二种情况:当B是钝角时,ABCDEF(2)如图,在ABC和DEF,AC=DF,BC=EF,B=E,且B、E都是钝角,求证:ABCDEF第三种情况:当B是锐角时,ABC和DEF不一定全等(3)在ABC和DEF,AC=DF,BC=EF,B=E,且B、E都是锐角,请你用尺规在图中作出DEF,使DEF和ABC不全等(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4)B还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使ABCDEF?请直接写出结论: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且B、E都是锐角,若BA,则ABCDEF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