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098976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九年级物理试卷说明:1、本次考试用时80分钟,满分100分.答案写在专用的答卷上面。2、本卷只能用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答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图1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示意图,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甲 乙 丙 丁 B. 乙 丙 丁 甲 C 丙 丁 甲 乙 D . 甲 丙 丁 乙图12、关于内能及其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热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3、在常温下将下面几种物质接到图2中A、B两点间,能使灯泡发光的是()A铅笔芯B塑料直尺图2C玻璃棒D干木筷子4、如图3所示,电路中a、b是电表,闭合开关要使两灯发光,则()Aa是电压表,b是电流表Ba、b都是电压表图3Ca是电流表,b是电压表Da、b都是电流表5、下列有关电学的初步知识中,正确的说法是()A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并联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电路总电阻越大C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 D玻璃在任何状态下都是绝缘体6、如图4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L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但未超出量程,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灯泡短路 图4B灯泡断路C滑动变

3、阻器短路D滑动变阻器断路7、在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由断开到闭合,电流表两次示数之比是23,由此可知,电阻R1与R2 之比是( )A32 B23 C12 图5D21二、填空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8、家庭电路的电压是 _V2.6103A=_mA=_A9、如图6所示,(1)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说明 。(2)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用力压紧后可以吊起钩码,说明 。(3)在玻璃试管里,装上一小半试管的沙子,将温度计插在沙子中。用力晃动试管十余下,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说明沙子的内能增加,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图7图610、用两个相同的

4、电热器给质量同为2kg的液体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7所示。则加热10min液体甲的温度升高了 ,液体甲的比热容为 J/(kg);加热20min水吸收的热量约为 J。 11、在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R1=4,只闭合开关S1后,电压表的示数为4V,则电流表的示数为图8A。若同时闭合开关S1、S2,则电流表的示数,电压表的示数(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加热时间/min01234甲的温度/3034384246乙的温度/1018263442图9(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

5、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2)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 Q乙(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选填“甲”或“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强13、如图10所示为分别测量小灯泡L和定值电阻R后得到的I-U关系图线。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升高,L的阻值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 。当将两者同时并联到电压为2V的电源时,电路的总电流为 A。图10图1114、一种熔胶装置的简化电路如图11所示,电源电压12V,R1和R2是两个阻值

6、相等的电子元件,S1、S2和S3是三个联动开关;当S1闭合时,S2和S3同时断开;当S1断开时,S2和S3同时闭合(1)当S1闭合时,两电子元件 ;当S1断开时,两电子元件 (均选填“并联”或“串联”)(2)S1闭合时电路的总电阻是S1断开时的 倍;三、作图题(8分)15、(1).用笔代替导线,将图12中的两个灯泡及其它元件连成串联电路。(2).按照如图13所示的实物图,在虚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图13图12(3)如图14所示,试在甲、乙两个“”内选填“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符号,使两灯组成并联电路图14(4)按照如图15所示的实物图,在虚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图15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

7、,共17分)16、(5分)(1)以下三个电表的示数分别为 、 、 图18图17图16(2)某实验小组想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晓丹同学猜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她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电路,准备测量a、b、c三处的电流,并从实验室取来电流表3只、灯泡2只、开关1个、电池和导线若干进行实验。Ib/AIc/AIa/A0.180.180.36图19 晓丹同学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她开始实验,并读出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晓丹同学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 晓丹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主要原因是 。 请你对接下来的实验提出改进措施(一条即可) 。17、(6分)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

8、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20所示的实验物质质量/g初始温度/加热时间/min最后温度/水6020645食用油6020668(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选填“高”或“低”)(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实验表明水吸热的能力更强科学家对以上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揭示出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被称为比热容请再写出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4)下列各种情况,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A一杯水倒去一半 B

9、水凝结成冰C一块铁粉碎成铁屑 图20D15的水变成45的水18、(6分)小红按图21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图21(1)根据图甲,将图21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若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很大,这说明小华在实验操作上存在的问题是_ _ _ _ _ _ _ ;若电压表示数约为3V,但无论怎样移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示数始终为0,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_ _ _ _ _ ;(3)调整以上操作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测出通过电阻R的电流值和对应的电压值如下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 _ _ _ _ _

10、 _ _ _;电压U(V)123电流I(A)0.10.20.3(4)将图中的电阻R换成一个正常工作电压为3.8V、阻值约为10的小灯泡后,还可以测小灯泡的电阻若要测该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则在图乙的实验电路中必须改动的地方是: 四、计算题(13分)19、(6分)小亮家有一个容积为2L的水壶,水壶里装满有初温为25的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小亮用天然气炉具对水进行加热。已知天然气的热值q=8.4107J/m3,水的比热容 c水=4.2103J/(kg)求:(1L=110-3m3 )(1)烧开(将水加热至沸腾)2L水,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2)若天然气炉具的效率是30%,则烧开2L水需要完全燃烧多少

11、m3的天然气?20、(7分)创建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环境我市某兴趣小组为了检测空气质量指数,设计了如图22甲所示的检测电路,R为气敏电阻,其电阻的倒数与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如图22乙所示,己知电源电压12V保持不变R0=5,当电压表示数为4V时求:(1)通过R的电流:(2)此时空气质量指数图22六、综合能力题(20分)21、(7分)在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老师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猜想:猜想A: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材料有关猜想B: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有关猜想C: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现有以下器材:待用金属丝的规格如下表、电源(电压未知)、小灯泡、开关和若干导线序号材料长度/m横截面积/mm21锰铜合金丝0.50.12镍铬合金丝0.50.13镍铬合金丝0.50.24镍铬合金丝1图230.1(1)为了验证上述A猜想是否正确,小明选择序号为_的两根金属丝,将金属丝分别接入如图23所示的A、B间,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暗来比较金属丝电阻的大小此实验采用的方法叫_(2)小明选择序号为2、3两根金属丝,将金属丝分别接入A、B间,闭合开关,观察到灯泡第一次的亮度小于第二次的亮度,说明第二次接入电路的金属丝的阻值_(填“较大”或“较小”)由此可验证上述_(填“A”、“B”或“C”)猜想,结论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