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的工作原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098968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缸的工作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气缸的工作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气缸的工作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气缸的工作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气缸的工作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缸的工作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缸的工作原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缸的工作原理1.2.1单作用气缸单作用气缸只有一腔可输入压缩空气,实现一个方向运动。其活塞杆只能借助外 力将其推回;通常借助于弹簧力,膜片张力,重力等。其原理及结构见图42.2-2。图42.2-2单作用气缸1缸体;2活塞;3弹簧;4活塞杆;单作用气缸的特点是:1)仅一端进(排)气,结构简单,耗气量小。2)用弹簧力或膜片力等复位,压缩空气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克服弹簧力或膜片张 力,因而减小了活塞杆的输出力。3)缸内安装弹簧、膜片等,一般行程较短;与相同体积的双作用气缸相比,有 效行程小一些。4)气缸复位弹簧、膜片的张力均随变形大小变化,因而活塞杆的输出力在行进 过程中是变化的。由于以上特点,单作用

2、活塞气缸多用于短行程。其推力及运动速度均要求不高场 合,如气吊、定位和夹紧等装置上。单作用柱塞缸则不然,可用在长行程、高载 荷的场合。1.2.2双作用气缸双作用气缸指两腔可以分别输入压缩空气,实现双向运动的气缸。其结构可分为 双活塞杆式、单活塞杆式、双活塞式、缓冲式和非缓冲式等。此类气缸使用最为 广泛。1)双活塞杆双作用气缸双活塞杆气缸有缸体固定和活塞杆固定两种。其工作原 理见图42.2-3。缸体固定时,其所带载荷(如工作台)与气缸两活塞杆连成一体,压缩空气依次 进入气缸两腔(一腔进气另一腔排气),活塞杆带动工作台左右运动,工作台运 动范围等于其有效行程s的3倍。安装所占空间大,一般用于小型设

3、备上。 活塞杆固定时,为管路连接方便,活塞杆制成空心,缸体与载荷(工作台)连成 一体,压缩空气从空心活塞杆的左端或右端进入气缸两腔,使缸体带动工作台向 左或向左运动,工作台的运动范围为其有效行程s的2倍。适用于中、大型设备。 图42.2-3双活塞杆双作用气缸a)缸体固定;b)活塞杆固定1缸体;2工作台;3活塞;4活塞杆;5机架双活塞杆气缸因两端活塞杆直径相等,故活塞两侧受力面积相等。当输入压力、 流量相同时,其往返运动输出力及速度均相等。2)缓冲气缸对于接近行程末端时速度较高的气缸,不采取必要措施,活塞就会 以很大的力(能量)撞击端盖,引起振动和损坏机件。为了使活塞在行程末端运 动平稳,不产生

4、冲击现象。在气缸两端加设缓冲装置,一般称为缓冲气缸。缓冲 气缸见图42.2-4,王要由活塞杆1、活塞2、缓冲柱塞3、单向阀5、节流阀6、 端盖7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当活塞在压缩空气推动下向右运动时,缸右腔的 气体经柱塞孔4及缸盖上的气孔8排出。在活塞运动接近行程末端时,活塞右 侧的缓冲柱塞3将柱塞孔4堵死、活塞继续向右运动时,封在气缸右腔内的剩 余气体被压缩,缓慢地通过节流阀6及气孔8排出,被压缩的气体所产生的压 力能如果与活塞运动所具有的全部能量相平衡,即会取得缓冲效果,使活塞在行 程末端运动平稳,不产生冲击。调节节流阀6阀口开度的大小,即可控制排气量 的多少,从而决定了被压缩容积(称缓冲

5、室)内压力的大小,以调节缓冲效果。 若令活塞反向运动时,从气孔8输入压缩空气,可直接顶开单向阀5,推动活塞 向左运动。如节流阀6阀口开度固定,不可调节,即称为不可调缓冲气缸。图42.2-4缓冲气缸1活塞杆;2活塞;3缓冲柱塞;4柱塞孔;5单向阀6节流阀;7端盖;8气孔气缸所设缓冲装置种类很多,上述只是其中之一,当然也可以在气动回路上采取 措施,达到缓冲目的。1.2.3、组合气缸组合气缸一般指气缸与液压缸相组合形成的气-液阻尼缸、气-液增压缸等。众所 周知,通常气缸采用的工作介质是压缩空气,其特点是动作快,但速度不易控制, 当载荷变化较大时,容易产生“爬行”或“自走”现象;而液压缸采用的工作介质

6、是 通常认为不可压缩的液压油,其特点是动作不如气缸快,但速度易于控制,当载 荷变化较大时,采用措施得当,一般不会产生“爬行”和“自走”现象。把气缸与液 压缸巧妙组合起来,取长补短,即成为气动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气-液阻尼缸。 气-液阻尼缸工作原理见图42.2-5。实际是气缸与液压缸串联而成,两活塞固定 在同一活塞杆上。液压缸不用泵供油,只要充满油即可,其进出口间装有液压单 向阀、节流阀及补油杯。当气缸右端供气时,气缸克服载荷带动液压缸活塞向左 运动(气缸左端排气),此时液压缸左端排油,单向阀关闭,油只能通过节流阀 流入液压缸右腔及油杯内,这时若将节流阀阀口开大,则液压缸左腔排油通畅, 两活塞运动速

7、度就快,反之,若将节流阀阀口关小,液压缸左腔排油受阻,两活 塞运动速度会减慢。这样,调节节流阀开口大小,就能控制活塞的运动速度。可 以看出,气液阻尼缸的输出力应是气缸中压缩空气产生的力(推力或拉力)与液 压缸中油的阻尼力之差。图42.2-5气-液阻尼缸1节流阀;2油杯;3单向阀;4液压缸;5气缸;6外载荷气-液阻尼缸的类型有多种。按气缸与液压缸的连接形式,可分为串联型与并联型两种。前面所述为串联型, 图42.2-6为并联型气-液阻尼缸。串联型缸体较长;加工与安装时对同轴度要求 较高;有时两缸间会产生窜气窜油现象。并联型缸体较短、结构紧凑;气、液缸 分置,不会产生窜气窜油现象;因液压缸工作压力可

8、以相当高,液压缸可制成相 当小的直径(不必与气缸等直径);但因气、液两缸安装在不同轴线上,会产生 附加力矩,会增加导轨装置磨损,也可能产生“爬行”现象。串联型气-液阻尼缸还 有液压缸在前或在后之分,液压缸在后参见图42.2-5,液压缸活塞两端作用面积 不等,工作过程中需要储油或补油,油杯较大。如将液压缸放在前面(气缸在后 面),则液压缸两端都有活塞杆,两端作用面积相等,除补充泄漏之外就不存在 储油、补油问题,油杯可以很小。图42.2-6并联型气-液阻尼缸1液压缸;2气缸按调速特性可分为:1)慢进慢退式;2)慢进快退式;3)快进慢进快退式。其调速特性及应用见表42.2-3。就气-液阻尼缸的结构而

9、言,尚可分为多种形式:节流阀、单向阀单独设置或装于缸盖上;单向阀装在活塞上(如挡板式单向阀); 缸壁上开孔、开沟槽、缸内滑柱式、机械浮动联结式、行程阀控制快速趋近式等。 活塞上有挡板式单向阀的气-液阻尼缸见图42.2-7。活塞上带有挡板式单向阀, 活塞向右运动时,挡板离开活塞,单向阀打开,液压缸右腔的油通过活塞上的孔 (即挡板单向阀孔)流至左腔,实现快退,用活塞上孔的多少和大小来控制快退 时的速度。活塞向左运动时,挡板挡住活塞上的孔,单向阀关闭,液压缸左腔的 油经节流阀流至右腔(经缸外管路)。调节节流阀的开度即可调节活塞慢进的速 度。其结构较为简单,制造加工较方便。图42.2-8为采用机械浮动

10、联接的快速趋近式气-液阻尼缸原理图。靠液压缸活塞 杆端部的T形顶块与气缸活塞杆端部的拉钩间有一空行程si,实现空程快速趋 近,然后再带动液压缸活塞,通过节流阻尼,实现慢进。返程时也是先走空行程 si,再与液压活塞一起运动,通过单向阀,实现快退。表42.2-3气-液阻尼缸调速特性及应用调速方式结构示意图特性曲线作用原理应用双向节流调速在气-液阻尼缸的回油管路装设可调式节流阀,使活塞往复运动的 速度可调并相同适用于空行程及工作行程都较短的场合(sV20mm) 单向节流调速将一单向阀和一节流阀并联在调速油路中。活塞向右运动时,单向 阀关闭,节流慢进;活塞向左运动时,单向阀打开,不经节流快退。适用于空

11、行 程较短而工作行程较长的场合快速趋近单向节流调速将液压缸的ƒ点与a点用管路相通,活塞开始向右运动时,右 腔油经由fgea回路直接流入a端实现快速趋近,当活塞移过ƒ点,油只能 经节流阀流入a端,实现慢进,活塞向左运动时,单向阀打开,实现快退。由于 快速趋近,节省了空程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各种机床、设备最常用的方 式图42.2-7活塞上有挡板式单向阀的气-液阻尼缸图42.2-8浮动联接气-液阻尼缸原理图1-气缸;2顶丝;3T形顶块;4拉钩;5液压缸1 一图42.2-9是又一种浮动联接气-液阻尼缸。与前者的区别在于:T形顶块和拉 钩装设位置不同,前者设置在缸外部。后者设置

12、在气缸活塞杆内,结构紧凑但不 易调整空行程si (前者调节顶丝即可方便调节si的大小)。1.2.4特殊气缸(1 )冲击气缸图42.2-9浮动联接气-液阻尼缸冲击气缸是把压缩空气的能量转化为活塞、活塞杆高速运动的能量,利用此动能 去做功。冲击气缸分普通型和快排型两种。1)普通型冲击气缸普通型冲击气缸的结构见图42.2-10。与普通气缸相比,此 种冲击气缸增设了蓄气缸1和带流线型喷气口 4及具有排气孔3的中盖2。其工 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可简述为如下五个阶段(见图42.2-11): 第一阶段:复位段。见图42.2-10和图42.2-11a,接通气源,换向阀处复位状态, 孔A进气,孔B排气,活塞5在压差

13、的作用下,克服密封阻力及运动部件重量 而上移,借助活塞上的密封胶垫封住中盖上的喷气口 4。中盖和活塞之间的环形 空间C经过排气小孔3与大气相通。最后,活塞有杆腔压力升高至气源压力, 蓄气缸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力。第二阶段:储能段。见图42.2-10和图42.2-11b,换向阀换向,B孔进气充入蓄 气缸腔内,A孔排气。由于蓄气缸腔内压力作用在活塞上的面积只是喷气口4的 面积,它比有杆腔压力作用在活塞上的面积要小得多,故只有待蓄气缸内压力上 升,有杆腔压力下降,直到下列力平衡方程成立时,活塞才开始移动。式中d中盖喷气口直径(m);p30活塞开始移动瞬时蓄气缸腔内压力(绝对压力)(Pa); p20活塞开

14、始移动瞬时有杆腔内压力(绝对压力)(Pa); G运动部件(活塞、活塞杆及锤头号模具等)所受的重力(N); D活塞直径(m); di活塞杆直径(m);Fƒ0活塞开始移动瞬时的密封摩擦力(N)。若不计式(42.2-1)中G和Fƒ0项,且令d=d1,则当时,活塞才开始移动。这里的p20、p30均为绝对压力。可见活塞开始移动瞬时, 蓄气缸腔与有杆腔的压力差很大。这一点很明显地与普通气缸不同。图42.2-10普通型冲击气缸第三阶段:冲击段。活塞开始移动瞬时,蓄气缸腔内压力p30可认为已达气源 压力ps,同时,容积很小的无杆腔(包括环形空间C)通过排气孔3与大气相 通,故无杆腔压力p1

15、0等于大气压力pa。由于pa/ps大于临界压力比0.528, 所以活塞开始移动后,在最小流通截面处(喷气口与活塞之间的环形面)为声速 流动,使无杆腔压力急剧增加,直至与蓄气缸腔内压力平衡。该平衡压力略低于 气源压力。以上可以称为冲击段的第I区段。第I区段的作用时间极短(只有几 毫秒)。在第I区段,有杆腔压力变化很小,故第I区段末,无杆腔压力p1 (作 用在活塞全面积上)比有杆腔压力p2 (作用在活塞杆侧的环状面积上)大得多, 活塞在这样大的压差力作用下,获得很高的运动加速度,使活塞高速运动,即进 行冲击。在此过程B 口仍在进气,蓄气缸腔至无杆腔已连通且压力相等,可认 为蓄气-无杆腔内为略带充气

16、的绝热膨胀过程。同时有杆腔排气孔A通流面积有 限,活塞高速冲击势必造成有杆腔内气体迅速压缩(排气不畅),有杆腔压力会 迅速升高(可能高于气源压力)这必将引起活塞减速,直至下降到速度为0。以 上可称为冲击段的第II区段。可认为第II区段的有杆腔内为边排气的绝热压缩过 程。整个冲击段时间很短,约几十毫秒。见图42.2-11C。图42.2-11普通型冲击气缸的工作原理1畜气缸;2中盖;3排气孔;4喷气口; 5活塞第四阶段:弹跳段。在冲击段之后,从能量观点来说,蓄气缸腔内压力能转化成 活塞动能,而活塞的部分动能又转化成有杆腔的压力能,结果造成有杆腔压力比 蓄气-无杆腔压力还高,即形成“气垫”,使活塞产生反向运动,结果又会使蓄气- 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