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309832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叠需求贸易理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叠需求贸易理论重叠需求贸易理论内容重叠需求理论又称需求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于1961 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 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 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产品消费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服 务的需求也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越大。但 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不同,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 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如图所示,横轴表

2、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 等级(q),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所需商品 的品质等级也就越咼,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0P表示。现在假设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A,则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D为基点, 上限点为F,下限点为C的范围内。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位yB,则其所需的商品品质 等级处在以G为基点,上下点分别为H和E的范围内。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 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国品质等 级处于C和E之间的商品、B国品质等级处于F和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 来自外国

3、的需求,所以不可能成为贸易品。但品质等级处于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都有 需求,即所谓重叠需求,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 A、B两国均可输入或输出。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 重叠的部分越大。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二贸易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重叠需求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 和销售的延伸。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生厂厂商在结合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选 择生产方向并进行生产,企业不可能去生产一个国内不存在

4、扩大需求的产品。第二,进行贸易的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 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 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 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高尔夫球在欧美是普及运动,但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是代 表性需求。第三,两国之间有共同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国际贸易。随着国内商品生产技术 的熟练,生产力的提高,国内商品供给大于需求,国内市场达到饱和,便有了富余产品。- 般情况下,较多富余产品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国内商家开始努力寻求国外销售渠道,在这时, 国外具有相

5、似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具有对这些富余产品的需求。三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的意义由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贸易理论具有以下两大意义。第一,进一步说明了收入水平的相近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也解释 了二战后各发达国家之间迅速发展的产业内贸易。第二,经济学家林德从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出发,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 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国际贸易的原因。重叠需求贸易理论与同一时期其他理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转换了思考角度,从需求 方面去看待国际贸易的产生,这也对我们从事国与国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有 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需求重叠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一大动因。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促进

6、了国际贸易的开展, 提高了各国人民的福利水平,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虽然各国自身要素禀赋不同, 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想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还需要加强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 合作。从各国国内需求出发而进行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往往又是实现合作高效率的最佳方式。 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经济合作便是从需求出发进行合作的体现。中俄能源合作(从需求角度出发)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使能源 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需求进口不断扩大, 与俄罗斯的合作是其能源战略选择之一。俄罗斯是世界油气生产和出口大国,中俄两国在能

7、源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自2003 年“安大线”输油管道搁浅后,中俄能源合作走向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能源合作是中俄战 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补充,也是今后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基础。一.俄罗斯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其自然资 源储量不仅极其丰富,而且品种繁多,潜力巨大。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矿产储量潜在价 值约25万亿美元,占俄罗斯矿产储量潜在价值的83.33%,蕴藏着俄罗斯80%以上已探明 的各种矿物资源。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首先表现在能源方面,这里是世界上能源储藏 量最丰富的地区,其能源储藏量

8、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3以上,其中石油占1/4至1/5,天然 气占1/3以上,煤占1/2左右,水电、火电资源也很丰富。这里还有丰富的金、银等贵重金 属,铜、镍、锌、铝、锡等有色金属,钛、钼、钨等稀有金属以及盐、金刚石、磷灰石、 磷钙石等资源。这里的林业资源、渔业资源等也名列世界前列。俄罗斯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只有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把资源优势 转变为经济优势,有效开发能源资源才能更加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另外,俄罗斯丰富的 天然气能源需要更多的买家,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则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并且 从整个能源市场来看,大家都在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俄罗斯十分需要中国这个能源需

9、求大 户。二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能源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 矿产、煤炭等重要资源方面,国内的产量已经赶不上发展速度。能源供给上,远远不能满足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需求上,数字越来越大,能源缺口非常明显。中国能源面临的 现实问题是对外依存问题和进口环境问题。一方面,从能源供应安全角度出发,中国急需寻找稳定的能源合作伙伴。要实现中国 未来的能源安全,除了应继续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外,还必须尽可能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 俄罗斯在能源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提供能力,又与中国接壤,无论是从扩大中国的海外油气 进口来源来说,还有从中国进口能源的多元化战略来说,都是中国未来能

10、源需求最重要而又 最现实的供应方。另一方面,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角度出发,中国需要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改善中 国能源运输瓶颈现状。近几年,中国原油进口地主要来自中东、非洲、欧洲和亚太地区。虽 然中国原油进口来源趋于多元化,但是中国原油进口量的70%以上还是依赖于中东地区和 非洲地区。2006年,中国进口的石油44%来自中东,36%自来非洲。在整个石油运输体系中,中国90%的石油依赖于海上运输。中国船队虽然总吨位居全 球第四位,但是船型结构不合理,油轮普遍存在吨位小、船龄长的严重问题,不适合规模运 输的进口原油运输,海洋运输能力受限。且中国目前海军实力有限,无法有效控制马六甲海 峡,这就使我们的

11、海上运输随时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目前我国85%左右的进口原油是依 靠国外船队运输进来的。相比较途经马六甲海峡进口的非洲、西亚油气,从俄罗斯进口油气 更具备油源的稳定性和运输的安全性优势。以中哈石油管线为例,从里海沿岸城市阿特劳到 新疆的独山子,整个输油管道都在中哈两国国境之内,安全系数高,大大降低了运输过程中 外部势力的威胁。总结:虽然中国在自然能源方面也拥有相当的丰富的总量,但能源需求巨大的现状要求我们 必须加强与别国的能源合作。中俄合作开发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两国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国贸易额的扩大,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 展和经济振兴,进而促进东北

12、亚乃至亚太经济的发展。从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国际贸易,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能够使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得 到优化配置。这相对于从供给方面出发来进行合作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以企业为例。如果企 业从供给方面进行合作,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去增加产品供给,获取更大利润。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发展,也更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但 是一旦产品供给超过市场需求,产品有了剩余,便会促进买方市场的形成,生产厂商只有通 过降低成本去获得利润空间,到一定程度,成本已无法再降低的时候,厂商只有放弃这一产 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从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合作,随 时反馈市场信息,就能尽可能做到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从而达到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