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309705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二、重点难点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3、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三、轻松学习(一)、孔子与论语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2、论语: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

2、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二)、重点词句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2、活用词:撰、端、章甫、鼓、风、小、大。3、宾语前置句:( 1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2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三)、内容形式1、思路结构: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

3、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2、人物性格与写法:( 1)、人物性格:本文是论语中文学色彩较浓的一章,通过师生言志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的性格。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弟子: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

4、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写法:x、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x、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3、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晰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孔子为什么赞叹曾晰的志向?曾晰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孔子的赞叹既赞许了曾晰,又表达了自己对这

5、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1、词语辨析:(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A 因此B 因为C 用、拿D 按照提示: B( 2)“何伤乎” 中的“伤”字应解释为:A伤害B 伤感C防碍D 伤心提示: C( 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解释为:A连词B 动词C介词D 助词提示: B(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A 、方形B 、纵横C 、正要D 、是非准则提示:D( 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 、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B 、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C 、代词,相当于“你”D 、代词,相当于“你的”提示: B2、下

6、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鼓瑟希 B、莫春者 C、唯求则非邦也与?D、异乎三子者之撰。提示:(4)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 、风乎舞雩,咏而归。C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D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提示:( 4)4、翻译下列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二、课外阅读:( 一) 、阅读下列名句,选择三至五则翻译并说说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7、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8、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

9、百姓也不会听从。10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x、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x、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

10、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 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

11、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2、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谈谈你的看法。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纵谈自己的志向

13、,不但有简单的情节,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而且简练含蓄的语言中蕴涵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育意义也很大,是文学性与教育性兼备的精彩篇章。此篇的文学性突出表现在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刻画人物,五个人的言行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各具特性。子路,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少孔子九岁,属异能之士中政事类。从子路“千乘之国, 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恭,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