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3095722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5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打算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3、 质疑探讨,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背诵全文,培育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驾驭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别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育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探讨,熟识人物形象,观赏邹忌讽谏的艺术。教学过

2、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日,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师生沟通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订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生质疑,师生探讨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3、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生结合注释,梳理其次小节、 生质疑,师生探讨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3、梳理第三小节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生质疑,师生探讨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一、教学目标 .驾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观赏邹忌的说话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4、。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告方式在今日的现实意义二、教学重难点 1 驾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告方式在今日的现实意义。课时支配: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莫非肯定是这样吗?战国时期的一位谋臣告知我们“忠言”不肯定“逆耳”,一“逆耳”的忠言更乐于让人接受,取到更好的效果。请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作品: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年(60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行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

5、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 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爱夸张渲染。就历史散 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书文辞美丽,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灵,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闻名的寓言就有“惊弓之鸟”“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 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解题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 释成“邹忌劝说齐王听取看法”,而应当 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

6、是“齐王纳谏”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佚丽朝服衣冠 窥镜期年 朝于齐 间进 明 确:(1)yigrave; o gun k j caaute;oagrave;n 2.分角色朗读.说明下列加点词语。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闻。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委婉劝告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责。 王之蔽甚矣 蔽: 受蒙蔽 4.翻译下列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

7、“孰与”的句式)忌不自信。邹忌不信任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 蒙蔽很深啦!(四)参照课下注释,通译课文。 学生合作探讨后再比照注释翻译。小组内再翻译全文。 (五)课堂练习 .辨析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的差异。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孰视之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a.朝服衣冠,窥镜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我们相识了有知慧、善劝

8、谏的邹忌和胸怀广、能纳谏的齐王。他们君臣一心,使齐国革除积弊,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使周边的国家臣服于自己。希望大家能以史为鉴,取其精华,成就自 己精彩的人生。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二、三段 2驾驭重点的注释和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解并描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告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擅长思索,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教学目的1、驾驭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别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3、相识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语言不太

9、艰深,可以依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悟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日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不应当简洁地把概念告知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索,用学生探讨的方法来解决。教学设想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尝”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纳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

10、美的话语。 课时、课型的支配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老师三言两语析题(依据职业中学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二、整体把握(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实行了什么措施?收到了

11、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纳谏强国、进谏三种状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探讨沟通(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实力方面有肯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纳诵读、答疑、探讨、沟通、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觉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落实本课的重点实

12、词、虚词和一些特别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留意辨别驾驭。 推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依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详细好玩的问题。 ()思索并回答下列问题:、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行?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

13、静、擅长思索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擅长辞令、勇于进谏 (2)思索并回答下列问题: 、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B、从进谏的三种状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板书以下内容: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坚决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老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

14、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老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像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白“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2)提间:邹忌用设喻说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老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胆怯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胆怯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像境况,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旧是受蒙蔽。 这种依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