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309542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险源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一、危险源辨识根据本矿实际情况,矿井可能存在的危险源IV级(重大风险)有以下几种,即:瓦斯事故、火灾事故、水灾事故、爆破事故、顶板事故、机电运输事故、无计划停电停风事故、煤尘事故、排水系统事故等。二、危险源管控措施(一)顶板事故IV级(重大风险)1、顶板事故隐患分析 、设计支护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 、掘进工作面,支护达不到标准要求,人为的造成初锚力不达标,造成顶板离层、掉矸、漏顶、冒落。 、锚喷支护巷道,锚、喷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围岩破碎,未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时。 、煤巷锚杆锚固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 、掘进工作面顶板破碎,巷道未及时支护时。 、掘进工作面空顶作业时。

2、、掘进工作面过断层、褶曲等构造支护不及时或突遇断层破碎带时。 、施工交岔点控顶面积较大、压力集中,支护强度不够、支护不及时或支护不合格时。 、掘进工作面未使用超前支护或使用不当时。 、巷道贯通未采取相应措施时。11 )、煤巷遇到顶板破碎或构造应力集中区,易出现片帮、冒顶。12 )、支护未按照先外后里,先顶后帮,支护原则进行,造成冒顶堵人。13 )、因误操作导致掘进机破坏顶帮支护,造成片帮冒顶时。14 )、其它可导致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的原因。2、顶板事故易发生地点巷道交叉点、巷道开口点、贯通点、沿底板掘进留顶煤的巷道、更改断面的巷道、失修巷道。在地质构造复杂顶板管理困难区域,如断层带、冲刷带

3、、裂隙发育带附近也是顶板事故易发生地点。3、顶板事故管控措施冒顶预兆:掘进工作面压力增加,顶板连续发出断裂声,顶板破裂,掉渣逐渐增多,顶板裂隙逐渐变大,煤壁变形,片帮增多,顶板淋水明显增加。1、预防顶板大面积冒落事故的管控措施: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措施: 锚网支护巷道设计要科学合理,严格执行设计要求。如遇地质变化,要进行支护方式变更,必须进行支护设计评估。 锚杆质量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锚杆质量检测管理制度。锚杆扭距、锚固力、锚索锚固力达到标准要求。控顶距要符合作业规程要求,锚杆、锚索支护要及时,失效锚杆、锚索及时补打,防止支护失效或巷道无支护而造成冒顶事故。 严格按照规程正规循环作业、严禁空顶作

4、业。 工作面人员要随时注意顶板的情况,发现有冒顶征兆时,及时发出警报,撤出人员。 严格执行 “敲帮问顶 ” 制度。处理顶、帮活矸必须用长柄工具处理,同时有专人站在支护完好处观察顶板、煤帮情况。 交岔点的施工,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做到一次成巷,以防止围岩松动。2、加强掘进工作面支护管理 锚网支护要及时,严格控制空顶距离,坚持使用前探梁维护空顶区域,加强锚杆支护的支护质量和日常检测管理,确保施工质量达标。 掘进工作面必须按要求备有足够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 修复巷道时,必须坚持由外向里,逐步修复的原则,防止冒顶堵人事故发生。 加大掘进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的力度,严格执行质量否决机制。 项目部要在源头把好

5、支护材料质量关,不合格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支护材料一律不得下井。3、顶板离层仪监测措施巷道每隔 100m 要安设一个顶板离层指标仪,在巷道交叉点必须安设顶板离层指示仪,且同一巷道内只能安装同一种型号的顶板离层指示仪,并要悬挂管理。在距掘进工作面100m 内,每班观测一次,顶板离层值,并做好记录。 100m 以外,除非离层松动仍有明显增长的趋势,一般可停止读数,改为观察两个刻度坠的颜色,频率为每周一次,由项目部跟班经理和生产技术科技术员负责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确保安全,生产技术科建立观测台账并如实填写,便于数据分析。离层指示仪以红、白两种颜色表示顶板离层松动的严重程度,白色表示离层值小,处于稳定状态;红色与白色中间表示离层值已达到警戒值;红色表示顶板离层松动值较大,已进入危险状态,必须采取处理措施。具体措施为:离层值进入警戒区内时,要停止掘进,对该测站前后 20m范围及时补打锚杆和锚索,当顶板离层值进入危险区时,及时汇报矿领导,并采区相应安全措施;每月对综合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