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091971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总论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

2、集流出液的方法。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1

3、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15.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的方法。16.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17.分馏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18.膜分离法: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以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混合物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19.升华法: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加热直接变成气体,遇冷又凝结为固体而进行分离的方法。20.结晶法:

4、利用混合物中各化合物对某种溶剂的溶解度的差别,而使单一成分以结晶状态析出的方法。2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固定相)对混合物中各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方法。22.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23.凝胶滤过色谱:将含有大小不同分子的混合物样品液,通过多孔性凝胶(固定相),用洗脱剂将分子量由大到小的化合物先后洗脱的一种分离方法。24.大孔树脂色谱:利用大孔树脂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而达到分离目的的色谱方法。25.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26.NOE(Nuclear Overhaus

5、er Effect):也称核增益效应,是在核磁共振中选择地照射一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立体空间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的信号强度增高的现象。27.质子宽带去偶:也称质子噪音去偶或全氢去偶,此时H 的偶合影响全部被消除,从而简化了图谱。28.INEPT(insensitive nuclei enhanced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叫低灵敏核极化转移增强法,是用调节弛豫时间()来调节CH、CH2、CH3 信号的强度,从而有效地识别CH、CH2、CH3 的方法。29.DEPT(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6、 transfer):叫无畸变极化转移增强法,是INEPT 的一种改进方法,通过改变照射1H 的脉冲宽度(),使为45、90、135变化并测定13C-NMR 谱。30.1H-1H COSY:是指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同一个偶全体系中质子之间的偶合相关谱。31.13C-1H COSY:是碳-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32.HMQC:是通过1H 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它能反映1H 核和其直接相连的13C 的关联关系。33.HMBC:是通过1H 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 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 核关联起来的谱图。34.EI-MS:为电子轰击质谱(electron imp

7、act mass spectrometry)。35.FD-MS:为场解吸质谱(field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ry)。36.FAB-MS:为快原子轰击质谱(fast atom bombardment mass spectrometry)。37.旋光谱:用不同波长(200-760nm)的偏振光照射光学活性化学物,并用波长对比旋光度或摩尔旋光度作图所得的曲线即旋光谱。38.圆二色谱:两种摩尔吸光系数之差=L-R,随入射偏振光的波长变化而变化,以或有关量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得到的图谱称为圆二色谱。39.Cotton 效应:化学物分子手性中心邻近有发色团,在发色团吸

8、收波长区域附近,旋光度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峰和谷的现象称为Cotton 效应。40.X 射线衍射:通过测定化合物晶体对X 射线的衍射谱,再通过计算机用数字方法解析衍射谱,再还原为分子中各原子的排列关系,最后获得每个原子在某一坐标系中的分布,从而给出化合物化学结构的方法。第二章1.苷类: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2.苷元:苷类分子中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糖基。3.苷键:苷分子中苷元和糖之间连接的化学键则称为苷键。4.苷键原子:苷元和糖之间连接的原子称为苷键原子。5.硫苷: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称为硫苷。6.碳苷:碳苷是一类

9、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类化合物。7.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氧苷。8.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氮苷。9.氰苷:主要是指一类具有-羟基腈的苷。10.酚苷:苷元分子中的酚性羟基与糖脱水而成的苷。11.醇苷:是苷元的醇羟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12.酯苷:苷元中羧基与糖缩合而成的苷。13.-苷:由糖的端基异构体形成的苷类为-苷。14.-苷:由糖的端基异构体形成的苷类为-苷。15.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称为原生苷。16.次生苷:原生苷水解后失去一部分糖的苷称为次生苷。17.单糖:是指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最小

10、单位,也是构成其它糖类物质的基本单元。18.低聚糖:是同2-9 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为相应数目的单糖,又常称寡糖。19.多糖:是一类同10 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同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20.均多糖: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为均多糖。21.杂多糖:由二种以上单糖组成的多糖为杂多糖。22.Molish 反应:在样品提取液中含有糖或苷类,则加5%-萘酚乙醇液,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若在两液面间有紫色环产生的反应称为Molish 反应。23.Fehling 反应:在糖或苷类中有醛糖结构存在时,能还原Fehling 试剂而产生氧化亚铜的砖红

11、色沉淀的反应为Fehling 反应。24.酸水解:苷键被稀酸催化水解的一类反应。25.乙酰解:在多糖的结构研究中,为了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常应用乙酰解开裂一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然后用薄层或气相色谱鉴定在水解产物中得到的乙酰化单糖和乙酰化低聚糖的反应。26.酶水解:苷类在酶的作用下而水解的反应。27.Smith 降解:苷类分子中的糖基具有邻二醇结构时,可被过碘酸氧化开裂的反应。28.全甲基化甲醇解:将苷进行全甲基化,然后用含6%-9%盐酸的甲醇进行甲醇解的反应。29.二相水解法:在酸水解反应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容的有机溶剂,使苷元生成后立即溶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以避免苷元与酸长

12、时间接触而脱水生成次生苷元。30.苷化位移:在13C-NMR 谱中,苷元羟基因与糖结合成苷,故苷元羟基的成苷碳原子(一般称为-碳原子)和与其相邻的碳原子(一般称为-碳原子)的信号发生位移,而其它距苷键较远的碳原子的信号几乎不变;同时,苷分子中的糖部分,其端基碳原子的信号与游离单糖端基碳信号比较,也发生了位移,这种信号的移动被称为苷化位移(glycosylation shif,简称GS)。第三章1.醌类化合物:是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和对醌,常见的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2.蒽醌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为蒽的中位羰基衍生物。3.-羟基蒽醌:是指取代基羟基分布于蒽醌母核的1,4,5

13、,8位上的蒽醌化合物。4.-羟基蒽醌:是指取代基羟基分布于蒽醌母核的2,3,6,7位上的蒽醌化合物。5.茜草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蒽醌母核一侧苯环上,此类化合物颜色较深,多为橙黄色至橙红色的蒽醌。6.大黄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蒽醌母核两侧苯环上,多数化合物呈黄色的蒽醌。7.二蒽酮类:是指由2 分子的蒽酮脱去一分子氢聚合而成的化合物。8.Brontrger 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的反应。9.对亚硝基二甲苯胺试剂反应:9 位或10 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酮类化合物,尤其是1,8-二羟基衍生物,其羰基对位的亚甲基上的氢很活泼,可与0.1%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吡啶溶液反应缩合而产生各

14、种颜色的反应。10.pH 梯度分离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 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第四章1.香豆素:香豆素是一类典型的具有苯并-吡喃酮母核的内酯类化合物。2.木脂素:木脂素是一类由24 个苯丙素单元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_3.苯丙素类(狭义):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 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包括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4.异羟肟酸铁试验:香豆素类成分具有内酯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3+络合而显红色的反应。5.Gibbs 反应:香豆素类成分在碱性条件(pH9-10)下内酯环水解生成酚羟基,

15、如果其对位(6 位)无取代,与2,6-二氯苯醌氯亚胺(Gibbs 试剂)反应显蓝色的反应。6.Emerson 反应:香豆素类成分如在6 位无取代,内酯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后与Emerson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的反应。7.Labat 反应: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加浓硫酸后,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的反应。第九章1.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2.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3.隐性酚羟基:由于空间效应使酚羟基不能显示其的酚酸性,不能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4.生物碱沉淀反应:生物碱在酸性水或稀醇中与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络合物的反应称为生物碱沉淀反应。5.生物碱显色反应:某些试剂能与个别生物碱反应生成不同颜色溶液的反应。6.雷氏铵盐:即硫氰酸铬铵,其组成为NH4Cr((NH3)2SCN)4,其与季铵型生物碱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或结晶。7.Dragendorff 试剂:即碘化铋钾,其组成为KbiI4,与生物碱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