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08960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家无井而出溉汲_及其家穿井_有闻而传之者_丁氏对曰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

2、,回答(2)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溉汲:打水浇田; 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闻:知道、听说; 句意:姓丁的答道。对:应答,回答。 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重点词:非:不是;于:从。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本题的答题角度

3、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

4、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启示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文章主题谈自己的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 ,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 , 以弊大众 ,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5、乃止。(选自战国策)【注】伐:攻打。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惠王:赵国国君。曝(p):晒太阳。喙:鸟的嘴巴。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相支:长久相持。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赵且伐燕_以弊大众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 (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3)从苏代的角度看: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

6、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将要;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7、)从苏代的角度看: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8、”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积累成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

9、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10、苫:用草编的席子。顾:但是。盈:满。豕:猪。移时:过了一段时间。乌:哪里,怎么。(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两狼之并驱如故_顾野有麦场_股直不能屈_遂负之以归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看,视;大腿;背(2)C(3

1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

12、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

13、笑料罢了。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

14、,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