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088635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鲁迅对儿童形象的描述主要见于他的小说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当中。说起鲁迅的故乡、社戏,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对那充满童趣的水乡少年生活悠然神往,会对一幅幅少年迅哥儿的生活图景陶然迷醉。鲁迅虽没有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 但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却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儿童形象。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鲜活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创造了一系列生机勃勃的儿童形象。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 社戏中的阿发与双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等。在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章里也写到了一些各具特点的儿童形象, 如猫狗鼠中爱鼠厌猫的“我”,阿长与山海经 中厌恶规矩而喜爱淳朴善

2、良的长妈妈的哥儿, 以及五猖会中对父亲要背鉴略而心情不悦的小主人公。这些形象经鲁迅之笔, 稍加点染便生动鲜活, 跃然纸上。风筝 是鲁迅回忆散文集野草当中的一篇。其中写到一个和我截然不同的小兄弟,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 瘦得不堪, 然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 我又不许放, 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 有时甚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一种儿童的天性, 爱玩的天性, 鲜明地被描绘出来。在尘封的什物堆中自做风筝的作者, 对童年的游戏多么渴望。鲁迅借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坚定了他的这一儿童观,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3、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二、鲁迅文学作品中传递着童真、善良、美好鲁迅是一位全身心地关注着下层群众命运的作家, 他的小说不仅以严峻的锋芒剖析着下层群众的精神病态, 而且也以热情的笔触展现和赞美下层群众的美好品德。对于儿童的心灵之美, 鲁迅同样是欣赏的。在他的笔下寄托着对儿童性格心理的思考, 他的文字中无不闪耀着儿童心灵的纯洁与向往自由的光芒。鲁迅先生以阳光的笔触对待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描写了几近单纯的儿童心理和性格, 歌颂了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儿童们。鲁迅撒播在少年闰土中的童心与童趣是随处可见的: 我日日盼望新年中那种对闰土热切期盼的眼神, 我和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的一见如故, 我和闰土

4、短暂生活的亲密无间, 我和闰土分别时无可奈何地大声哭喊。这些天真烂漫、可掬可捧的童趣, 多么撩拨孩子们的心扉。这些乡村少年敏捷而果断, 淳朴而无私, 善解人意而懂事。“阿发, 阿发, 这边是你家的, 这边是六一公公家的, 我们偷哪一边呢? ”喜先跳下去了, 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 一面说道,且慢, 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 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叫别人偷自家的豆, 唯一的理由是我们的大得多, 这是多么纯洁高尚、多么淳朴无私。社戏 中的农村少年淳朴热情, 活泼可爱, 没有沾染上世故的那种无私品格, 婉转写来, 楚楚动人。特别是在社戏

5、 的后半篇, 作者更侧重从农村儿童精神世界上去挖掘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可以说社戏 是一曲农村孩子的赞歌。鲁迅以富有诗意的抒情笔调, 表现了他们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纯洁无私及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鲁迅作品中反映童真、童趣的叙事声音非常多。如童年时鲁迅与闰土间的游戏, 和阿发他们去看社戏等, 这些童真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它是人的意识觉醒的重要部分, 更是作家们能分享相通的精神现象鲁迅作品中那些童真童趣的声音, 那些属于孩子时代的行为, 是儿童热爱大自然, 追求新知识,天真、幼稚、欢乐心理的见证。三、在塑造儿童形象时, 鲁迅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这样的叙事视角更有一种亲历的味道, 更有一种亲切感

6、。 故乡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以后, 母亲提起闰土, 使作品中的我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二十余载的光阴并没有使他的记忆磨灭, 反而勾起了他对那段往事的回忆, 少年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了。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 如同和读者对话, 告诉读者他早年的经历, 很能打动读者。当然, 鲁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 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告诉读者他难忘的童年往事。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的国民, 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劳动人民不都是中年闰土的复制品吗? 愚昧、麻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他们的人性中缺乏的不正是儿童的生命活力吗?当然, 对于这一点鲁迅并没有绝望, 在故乡 的最后, 鲁迅写到了两个

7、儿童的情景: 侄子宏儿和闰土的孩子水生, 他们还是一起, 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鲁迅也依稀看到了些许希望, “我”在朦胧中,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了表达他对这种率真、淳朴、富于生命活力的儿童观的赞赏, 鲁迅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 当然, 鲁迅在描绘儿童形象时, 也有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故乡 中的少年闰土,他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种哪吒式的小英雄形象是鲁迅所极力赞赏的,他是生命力的象征。鲁迅为了塑造好这一形象, 在作品中三次写到了项带银圈的小英雄, 反复地强调了鲁迅对这一形象的怀念与赞赏。四、时间与空间(一)时间: 成人世

8、界与儿童视角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呐喊于1921年出版, 此时鲁迅已经快 40岁了, 应该说已到中年。朝花夕拾则发表更晚。朝花夕拾这样回忆童年生活的美文, 充满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鲁迅文学作品中描写儿童形象的语言都渗透着儿童的特点, 语言符合他们天真烂漫的特征和年龄特点。从少年闰土、阿发等儿童形象的话语中, 我们可以知道, 孩子脑中尽装着那些好玩的事物, 这是他们所感兴趣的, 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1. 外貌描写:童真无价故乡通过闰土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的土气外貌和带有浓重乡土俗语讲述的稀奇的事, 抓住名字、外貌和语言三个方面的特点,刻画了

9、一个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乡村少年, 一个浑身上下散发出泥土般淳朴芳香的少年闰土。这个少年, 土得质朴, 土得纯洁, 土得可爱, 土得富有魅力。2. 语言描写:童言无忌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 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扁, 撒下秕谷, 看鸟雀来吃时, 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 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 角鸡, 鹁鸪, 蓝背。现在太冷, 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也捡贝壳去, 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从少年闰土的滔滔不绝的言语中能知晓, 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热情、生气勃勃的小英雄。3. 心理描绘:童心无邪对于二十

10、四孝图与无常 , 作家专门从儿童的心理方面去细致地刻画他们毫无功利的、鲜明的爱与恶, 从而使儿童形象的塑造更加完善。对于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 , 鲁迅让作品中的我在心理上对它产生了由高兴到扫兴、以至反感的情绪变化。!活泼而诙, 鬼而人, 理而情, 可怖而又可爱的无常形象是作品中的我以及许多小朋友所喜爱的。同时也表明在儿童的心里, 他们把这一形象当成了心目中的偶像, 作为做人的标准。和无常开玩笑, 是大家都有此意的, 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 有人情要寻找真实的朋友, 倒还是他妥当。鲁迅再一次让这无常身上的人性美来映照儿童的童性美。在成人世界呐喊彷徨的鲁迅在回忆起少年往事时显得温情脉脉。当然, 小

11、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与叙事时间并不是同步的。小说叙事往往对故事环节的关键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 而对无关紧要的情节一笔带过。这不均匀的叙事速度, 正是叙事的魅力所在。(二)空间: 异乡漂泊与乡土记忆鲁迅作品大多写于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但在异乡漂泊的鲁迅没有真正离开他的故土。他的作品带着作者故乡的味道,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绍兴地区浓郁的乡土气味, 风俗、习惯、文化, 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作品社戏 显示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 展现出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鲁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 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的

12、小村, 较少受世俗的浸染, 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淳朴气质, 是我的一方净土, 又是一方乐土。鲁迅把众多的儿童形象我、阿发、双喜、桂生等置身于充满泥土芬芳的江南水乡中, 是别有用意的。故乡中的江南景色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对故乡特有的描绘, 无不折射出故乡绍兴的特点。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 !虽然小,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静悄悄地没有声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自由自在地玩耍, 喜欢探

13、讨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满足。作品中富有童趣的语言, 就像与知音对话, 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 “哥儿, 你牢牢记住! ”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 清早一睁开眼睛, 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 “阿妈, 恭喜恭喜。记得么? 你要记住, 这是一年的好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 说过之后, 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 “那么, 一年到头, 顺顺溜溜”此处描绘的正是绍兴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身为绍兴人的鲁迅, 把绍兴的浓郁乡土气味与儿童形象叠加在一起, 创造出一个充满童趣和生命活力的文学世界。鲁迅描写儿童形象的作品犹如一幅江南水乡牧童吹笛图, 氤氲的天空中回响着悠扬的思乡曲, 鲁迅的思乡情结和对儿童时代的向往便在这曲子之中穿越了历史的长河, 直达我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