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51308433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材料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影响广泛、备受广大读者青睐(li)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如鲁迅、朱自清、冰心、蒙田、纪伯伦、泰戈尔等,以其_的观察力、超脱尘世的乘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借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文彩斐然、脍(kui)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散文佳作,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们,_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to)。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文笔佳作,可以开阔视野、拓宽

2、知识面,还可以净化思想、荡涤心灵。从而进入一个_的境界,并以此静观社会,审视人生,_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人生臻(zhng)于完美。通过阅读散文,使读者能够领略中外散文名篇佳作的原始风貌和艺术魅力。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中,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准和人生品味,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睐(li)B.脍(kui)C.陶(to)D.臻(zhng)2文中加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情愫B.文彩C.深邃D.荡涤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洞察入微叩击高尚博大检视B.洞察入微敲打博大精深检查C.洞悉人心叩击博大精深检视D.洞悉人心

3、敲打高尚博大检查4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复累赘B.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于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材料二】人们第一次为一座古茶山申遗,它就是景迈山。景迈山所处的中国西南山地的山茶科植物在第四纪冰川中得以幸存,成为世界栽

4、培型茶树起源。15个传统村落散落在片片绿色之中,保持着传统、原始与神秘。这里没有太多现代化的商业气息,虽然也有游客的到访,但景迈山的村民们依然保持着村村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的生活状态。【材料三】景迈山世代生活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虽然现在的许多村落已经因茶而致富,但他们依然保留着许多遗传了千年的民俗和文化。景迈山上的“悬空屋”,其实叫“干栏式建筑”。新石器时代,我们南方的祖先爬下建在树上的“巢”,创造了这种建筑:高高架起,避兽防洪,一楼一底,下养牲畜。5请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景迈山成功申遗的原因。6“国庆”期间,你的好朋友小语要到云南体验“非遗”文化,请从以下云南非遗文

5、化中给小语推荐一项并写出推荐理由。(注意:除景迈山,凡是云南全省范围内的非遗均可推荐,不局限于所列举的非遗文化。【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世代相传且表现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传说、习俗、手工艺等。【云南非遗文化】如:大理白族扎染、彝族海菜腔、傣族泼水节、阿诗玛、佤族木鼓舞、瓦猫、铜鼓舞、纳西族东巴画、花灯班级举办“书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阅读交流会,请你一起参与吧。7水浒传中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仔细阅读下表,将表格补充完整,完成探究任务。人物故事酒与故事的关联探究发现_大闹五台山酒令好汉狂通过这几个经典片段的探究,发现小说多处写“酒”有如下作用:(1)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故事内容;_

6、杨志_酒误好汉差武松景阳冈打虎_8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三年的阅读经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阅读分享活动。请你在今年“分享我最爱的名著”活动中,从下面三本名著中选择一本名著并仿照示例分享给身边的同学。A红星照耀中国B.西游记C.儒林外史【示例】:我分享的名著是水浒传,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起义以及聚义受招安的过程,小说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歌颂了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9请仔细观察下面的书法作品,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用正楷临写在田字格中。二、单选题10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去年,有个做生意搞企业的干儿子见我总是找什么汪曾祺读什么汪

7、曾祺,干脆跑到书店一口气购回了一套汪曾祺全集。_。同时透过字里行间的温暖气息,我感受到那位看似平静的文化人对昆明竟怀抱如此深厚的真情。他对昆明美好的描绘,实在令我们这些昆明人汗颜。他们那一代人历经了那么多的苦难,而留下的却是对人生最精美的记叙。那位辗转过很多地方的才华横溢的大作家,骨子里却是一副地地道道的昆明肚肠、昆明情怀。也正是透过老先生饱蘸浓情的文字,我看到了那个声情并茂的老昆明。于是老爷子的智慧一下子展现在眼前,那是多么灿烂的一生呀。A.B.C.D.11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品洛神赋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特点是笔力遒劲,结构宽绰秀美,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B.C.D.三

8、、默写题12名篇名句默写。古诗文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有的开阔宏伟,有的细致生动,有的特点鲜明。显得精彩纷呈: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1)“_,_”两句,就写出了群山高耸,江流清澈的景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沙洲上的白鸥、水中鱼儿的句子是(2)“_,_”;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则用(3)“_,_”两句诗,写出山西村青山环绕、绿水逶迤的自然环境。四、阅读理解与欣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以“费祎登仙”的传说写

9、起,增添了神秘色彩,又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B.颔联承接传说,“悠悠”二字抒发了岁月不再、世事苍茫的感慨。C.颈联想象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此联对仗工整,前后两句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14本诗画线句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都写到了“日”这个意象,其在诗句中营造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蒸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缇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11、,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七)【注释】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苏秦:战国纵横家。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饬:读“ch”,

12、整理。懿:美好。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1)穷冬烈风穷:_(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3)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尝:_(4)是以苏秦刺股股:_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7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甲】文中的宋濂采用_的手法反衬出太学十优越的学习条件,表明自己“略无慕艳意”的求学之心。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盼。【乙】文则通过唐太宗和宰相岑文本_的形式强调了古人勤学好问的重要品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古往今来的“劳动节”民国以前、倒是没“劳动节”这个说法。可是在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

13、平民百姓,农业劳动都是其生存的基础。因此,尽管没有劳动节,但类似的日子还是有的。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劳动。因此,凡是明君,大都得劝民农桑,减轻赋税。为了鼓励农民积极耕种,哪怕是养尊处优的皇帝,每年也得出宫“劳动”一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的“劳动节”就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在以农为本的古代,这个日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开春,皇帝都要举行“劝民农桑”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皇帝本人当模范,亲自耕田,以表示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既然天子都亲自表率,百姓们自然也不落人后。几乎可以说,从有农业开始的年代,就已经有了这个仪式。根据史书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之后,史记中也记载,周

14、武王每年也都会郑重其事地举行“亲耕”仪式。自此之后,历朝历代也都颇为重视这一仪式。将这个“劳动节”发挥到极致的要数清代的雍正皇帝。雍正帝在位时,设了一个“一亩园”,就是由皇帝亲自耕种的一亩地。每年的“劳动节”,雍正都会到一亩园里耕种。当然,平日里皇帝事务繁多,一亩园内的农务则由底下的人代劳。尽管如此,这也实属不易。这个习惯只有雍正皇帝坚持到底;到了乾隆后期,一亩园渐渐荒弛;到嘉庆、道光时期,一亩园彻底被废除。直到民国,劳动节才在中国得以推广,这与蔡元培等人有很大的关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京大学举行了一次演讲会。在这次会上,蔡元培、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轮番上阵,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其中,又以蔡元培的演讲最引人瞩目。蔡元培的演讲题目为劳工神圣。在演讲中,他号召青年学子们要改变过去唯有读书高的想法,重新认识劳工的价值,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最后,蔡元培总结道:劳工神圣,劳动神圣!这次演讲在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劳动神圣的潮流。不少人在蔡元培的影响下,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因如此,两年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破天荒地举行了第一次劳动节的纪念活动。在此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