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08153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枣阳市实验中学 秦宗超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价值要求并赋予新的内涵,而其核心则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操作手段和目标维度。一、 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的目标及主要内容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是一种探索性的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它建立在对学校教育过程的各主要构成因素作相互联系的综合改造的基础之上。该实验以国内处有关创造教育、主体教育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学说为理论依

2、据,以发展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对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条件的探讨为主要内容,旨在构建一种适合特区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模式。1、 实验的主要目标。 实验预期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1)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育质量;(2)发展中小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3)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师素质结构。2、 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实现上述实验目标,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同几方面:(1)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2)校园文化与中小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的研究;(3)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教和学的创造性水平的研究;(4

3、)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5)中小学艺术教育与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6)中小学生专门创新训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7)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8)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二、 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综合构建实验的主要措施1、 实施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与形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要看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否得到优化。因此,抓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实验研究的重心之所在。具体措施: 确定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总体教学策略:(1)面向知识形成过程的策略;(2)因材择教和因材择学的策略;(3)教学互动的策略;(4

4、)情感渗透与交融的策略。 确立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2)体验学习教学法;(3)潜科学教学法;(4)挫折演示教学法;(5)发展问题教学法;(6)内容不完全教学法;(7)局部探求法;(8)社会探求法;(9)智力激励法。在上述方法中,有的是借用国内外已有成果,有的是我们自己的构想和实践总结。这些方法已有选择地使用,初步成为不同学科常规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重要补充,最终要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形成“学习创新提高再学习再创新+两手提高”的良性循环。 从创新学习的角度探索课堂教学艺术:(1)强化教师六种意识,即目标意识、参与意识、整体意识、情感意识、反馈矫正

5、意识和创新意识。(2)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导学:诱导学生成就动机、变怕学为敢学(导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导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拙学为善学(导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死学为活学(导思维)。(3)从以下四方面注重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心舒展地学;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学。 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学习形式:包括设疑创新、遇难创新、矛盾创新、迁移创新、对比创新、竞争创新等活动形式。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和学的创新水平。现

6、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将为提高教和学的创新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在多媒体计算机所构建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被较好地落到实处,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发现探索式的创新学习。3、 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意蕴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从学习的角度看,创新过程不是单纯的主体心理体验过程,而是外部的教育环境与主体心理体验相互碰撞的过程。适宜的外部教育环境,可以以一种非预期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激发主体的创新欲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优化自然环境,突出“美”;优化心理环境,突出“情”;优化舆论环境,突出“导”。各实验学校在环境建设上力求体现特色化、层次性、注意突出创新、育人的内涵。它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筹划举办“创新节”、“创新周”、“创新成果博览会”等活动,做到富有情趣性、知识性与智慧性,文明而美好。我市希望之星实验学校还在教室走廊等空间开辟出“创意展示”、“联想空间”等活动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优化校园和班级文化环境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人格发展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