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3076433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模态视角下的诗画语篇解读 【摘 要】本文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下,运用Kress van Leeuwen的意像读释和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以张希林的诗画语篇?宝钗戏蝶图?为例,赏析和探究多模态语篇中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如何互融起来共建语篇意义,同时也从新的视角使读者欣赏中国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优美意境。 【关键词】语篇分析;多模态;诗画语篇;薛宝钗戏蝶图;中国画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普及和开展,人类已进入方便快捷、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数字化时代,而丰富多彩的语篇世界也得以开展,多模态语篇分析也顺应而生并开展其来,其主题跨越多学科多领域。 多模态语篇分析始于1995年左

2、右,其理论根底为系统功能语言学。Kress van Leeuwen比照Halliday的三大纯理功能,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构图视角、色彩、图片架构等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讨论了图像的意义表达方式,成为创立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方法的鼻祖,为读者提供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根据和分析方法。对应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该理论主要研究多模态语篇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在多模态研究分析方面,虽然国外创立理论较早,研究也比拟成熟,但从理论分析运用方面,国内开展速度也很快。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也活泼起来。李战子介绍了Kress van

3、Leeuwen创立的多形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指出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加深认识语言的社会符号特点、对于多形式话语的产生和理解以及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胡壮麟分析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概述了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符号学;朱永生提出了识别多模态语篇的两个判断标准。 这些研究成果均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多模态语篇,为读者对多模态的研究铸成了坚实的理论底基。但是,对蕴含着我国悠久文化,具有浓浓的古色古香的中国诗画语篇的研究似乎还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将从多模态理论视角下,讨论多模态语篇中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如何互融起来共建语篇意义,使读者体验中国画中诗文和图画的交融运用,欣赏中国画

4、“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优美意境。 二、诗画语篇 本文这里的诗画语篇,指的是诗和画共现于一个界面的语篇,它是我国自古有之的。根据语类研究理论,可将其分为题画诗和题诗画两种类型。题画诗,即诗配画,是指因画而题的诗。换言之,是指画家或者鉴赏者根据所画的内容引发考虑,随即题在画卷上的字、词、或诗。与之对应,题诗画,即画配诗,是指因诗而作的画。也就是说,画家或是绘画人对诗歌有感而发,按照之而作的画,主要是指诗人以外其别人为诗作的画,并将诗与画展现于同一界面上。 根据符号学思想,符号系统是符号资源系统,这一资源系统被人们用来建构意义,并进展有意义的活动。李美霞分析后认为,言语符号与其它符号之间是一种既独立

5、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彻底有效地利用语篇中的所有信息,我们在进展语篇分析时必须从多模态角度入手。本文选取了画家郑希林的金陵十二钗系列图之一,它是由薛宝钗戏蝶画和画旁题的诗文构成的多模态语篇,其中,诗文为言语符号,色彩鲜艳的画面是视觉符号。这里的诗与画作为两种符号资源,遥相照应,共同作为社会符号来完成表意功能,在此题画诗的多模态语篇中发挥了意义共建的作用。 三、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分析 下面将以上述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为根底,以?宝钗戏蝶图?为个案,从视觉符号与言语符号两方面,赏析和探究多模态语篇中言语、图像及颜色等各种符号模态如何互融起来共建语篇意义,传递给读者怎样的概念意义及人际意义,从而表

6、达出中国画卷展现出的“画 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优美意境。 一视觉符号意义分析 图中是一派春光艳丽的景象,欲仙欲醉中,美女与鲜花相辉映。一位浓妆艳抹的女子,体态轻盈,身着华美,纤细的手握着淡雅的薄扇,捕捉盘旋于色彩丰富代表富贵的牡丹花上的蝴蝶。女子服饰飘逸,看似假设有所思,但神情专注于蝴蝶,如全然陶醉于满园春色中一般。下面从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三方面解析该图像为语篇整体意义的建构所做的奉献。 1.图像的再现意义 在再现意义上,Kress Leeuwen根据图像的特点,区分了叙事的和概念的两大类,在叙事的再现中,区分了行动的和反响的,以及言语和心理这三个过程。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

7、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而概念图像中那么没有矢量。当参与者被矢量连接起来时,他们被再现为对互相做某件事。这又可分为行动过程和反响过程。 图中的女子是图像的参与者与动作者,处于整个图像最突出的位置,她身材纤细,体态轻盈,迎着温顺的和风,眼神专注,目光投向右下方的一停一飞的两只蝴蝶身上,这些行动过程又形成一个反响过程,从而表现了静溢庭园中春意盎然的动态美。围绕着女子,身边的风光逐渐展开:女子被一簇花丛所环绕,其轻轻撩起的衣尾露出粉色内里,似乎触碰到了旁边的粉色花簇,这一动作过程又形成一个动态的反响过程;从女子飘起的衣带衣边和微微摆动的发丝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当时庭园

8、里温暖的春风吹动了女子周围的花枝,花枝上微微摆动的绿叶与花瓣又指向女子看向的蝴蝶,从而将动态过程传递回到了蝴蝶上,让读者心里形成了一个花蝴蝶翩翩起舞的反响过程。女子头上的精巧花饰与衣尾的朵朵绣花,耳垂挂着的黄金坠子与手腕带着的黄金镯子,将图画中的意境提升,女子衣饰随风飘起的动态过程与微微摆动的花簇,翩翩起舞的蝴蝶等动态相照应,表现了整幅图中动态的叙事概念。所以,整幅图像主要通过行动过程、反响过程及潜在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淋漓尽致地向读者不但再现了庭院春色,而且再现了抽身于美丽花苑之中的薛宝钗彼时彼景的心境,从而使整幅图画到达了动态美、静态美的完美结合。 2.图像的互动意义 李战子研究发现,图像

9、可以造成观看者和图像中的世界之间特定的关系。它们以此和观看者互动,并提示观看者对所再现的景物应持的态度。在实现这种互动意义时,有三个要素:间隔 、接触和视点。它们可以共同作用,创造出观看者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同时,和在语言中一样,情态也是互动意义的重要局部,只是实现情态的资源在图像中极为丰富。图中的表征参与者女子的视线并不与读者接触,而是投向了右下方的两只蝴蝶身上。这个视线交流过程就是接触,这种接触向读者表达了这样的信息:女子自己正饶有兴趣地沉浸在活力勃勃的初春景象中。整幅图像是以一种俯瞰全景式的角度呈现的,读者与女子并不处在同一程度的位置。图像制作者采取倾斜角度从女子侧面取景,

10、展现的是社会近间隔 ,这说明读者与参与者是较为亲密的社会人际关系,从而使读者可以融入画面之中,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满园春色。 3.图像的构图意义 按照Kress Leeuwen的观点,多模态式语篇的构图意义具有三种资源,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ation,显著度salience和取景framing。其中信息值通过图像中元素被置于的位置实现。图中的任一元素,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 上方还是下方,或者中间还是边缘,决定了它在整体中的角色。从左到右的放置为新信息的构造,即放在左边的信息是“的,放在右边的信息是新的。而上方和下方也有不同的信息值,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信息的最显著的局部,置

11、于下方的是“真实的,细节和更实际的信息。根据Royce分析可知,处于中心位置的是重量的平衡点,视觉成分在此获得势力,帮助中心区以外的元素结合于一起并稳定下来。 ?宝钗戏蝶图?整体布局巧妙,总体可以分为左右两局部,左右内容互相对照。左边的女子代表着图像中的信息。顺着花簇飘逸的方向到女子目光投向的方向,整个构图也由“信息伸向“新信息:竞相开放的牡丹花,淡雅嫩绿的叶子和闻花而舞的蝴蝶将捕蝶的女子环绕,预示着庭院中的春意正在由点及面及圈地扩展开来。女子站在花簇中,垂眼俯看在花丛中起舞的两只蝴蝶,这说明了现实与理想的接触,女子此时此刻正在体验庭中春色,同时也暗示着女子渴望着像蝴蝶一样,可以无忧无虑地追寻

12、美丽与甜蜜。实际上,整幅图呈现一个对角线的布局,图像中左上方色彩最为浓艳,然后渐渐沿着对角线与右下角照应,在理想信息和新信息的交汇处那么留下了一首小诗:“蛱蝶翻翻残梦断,伯劳东去燕西飞,以言语点题,使整幅画形成一个完成、连接的统一体,从而使整幅画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二言语符号意义分析 下面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此薛宝钗戏蝶图中的言语符号意义进展分析。该图出自于画家郑希林的金陵十二钗,为金陵十二钗之冠,?薛宝钗戏蝶图?。这副图画的右上角是画家郑希林自己为此画题的诗:“蛱蝶翻翻残梦断,伯劳东去燕西飞。以诗配画,其意浓浓。从概念意义来看,这两句诗包含了四个物质过程,

13、即“翻翻、“断、“东去和“飞,描绘的是这样的景象:染着亮丽色彩的蝴蝶翩翩飞舞,曾经得意繁锦的生活只能留于记忆之中,伯劳向东飞离,燕儿却往西远去。从语态来看,整个过程不只一个参与者,因此属于非中动语态。这里的“伯劳东去燕西飞亦为“劳燕分飞,意思是伯劳鸟和燕子分别往不同的方向飞,比喻到了分开的时候,有种“走到一起只是偶尔,分开才是必然的意思。 语言的人际功能亦可说是语言的参与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从人际意义看,这两句诗以陈述句的形式给予读者信息,绘声绘色的传达出画中女子的彼时彼景。画家郑希林在仔细研读原著的根底上,运用反向思维,没有强调金陵十二钗的悲苦命运,而是锁定她们生命中最灿烂

14、的光阴,把她们最美丽的姿态凝固在画卷之上。例如图中的宝钗不再丰腴,而是以婀娜纤细的形象展现给观看者。图中的宝钗手拿精致薄扇,置身于满园春色中,两眼专注于那对轻盈多彩的蝴蝶,也没想去嫁祸别人,让人们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心中充满愉悦,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根底的多模态话语角度分析讨论了多模态语篇中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与意义共建。本文只是挑选了诗画多模态语篇个案进展研究,通过分析诗画语篇?宝钗戏蝶图?,讨论图中的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如何在同一意义场所里互相补充,共同作用表达了统一的多模态交流行为。这篇诗画语篇以诗点睛,运用多模态理念,以有限的画墨,描绘出无穷的余韵,浸入读者心扉。 参考文献: 【2】Halliday M.A.Matthiessen C.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022.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分析.外语研究出版社202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