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3072287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秦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加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总结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材料中的“中央政府机构”是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丞相制度B秦朝设立三公九卿来管理中央事务,故B项正确。2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玉玺代表信物B玉玺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罔替 D皇帝的权力至上D从“天子独以印为玺”“群臣莫敢用”等信息可以看出,玉玺的使用反映了

2、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不得随意僭越的特点。A、B两项都是其表现而不是实质,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3秦王朝通过设立“内朝官”来牵制乃至转移、削减相权,从而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这实质上说明()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B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D君臣间的矛盾从秦朝开始B材料“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说明了皇帝掌握了实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来从秦朝开始皇权和相权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说明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故B项正确;单从秦朝无法看出历朝都在削弱相权,故C项错误;君臣之间的矛盾从君臣出现开始就存在,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项错误。4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

3、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地方赋税C管理地方行政 D监察地方官员D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专门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故D项正确。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D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不断加强,故选D项。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

4、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A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削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的监察对象是所有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故D项错误。7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B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

5、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世家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8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 B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 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D根据材料“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故D项正确。9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

6、“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

7、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流派:儒家。(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等级过关练10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

8、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在中央设三公九卿C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A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其地位不可逾越,可知皇权至高无上为该制度的核心,故A项正确。11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武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此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据此可知()A诏敕须经凤阁审议通过方合规制B建立三省制是为了抑制皇权C三省制只是皇权下的相对民主D皇帝权威受到挑战并被破坏C由材料可知,武则天以自己的命令遭到拒绝为由赐死宰相,这

9、说明三省制虽对皇权有一定约束作用,但君主专制的实质并未改变,故C项正确,B项错误;凤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A项“审议”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12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D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

10、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A项;“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反映的是地方治安问题,不是国家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13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D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D项认识不正确,符合题意。14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

11、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及其所确立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

12、代行政区划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