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3072280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000m3hr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科能高50000m3/hr VOCs 废气治理方案苏州乔尼设备工程2023-02-2611. 概况1.1 工程名称50000m3/hr VOCs 废气处理装置1.2 工程范围及内容本工程的范围及包括:工艺设计、总体布局、设备设计和制造、现场安装和调试及必要的人员培训。本工程含设备根底改造,但不包括:废气收集风管以及水、电、压缩空气、排水等一次侧工程。1.3 背景资料依据业主供给的资料,拟处理废气为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有机废气。a. 污染物种类:正丁醇、乙醇等混合溶剂。b. 污染物排放量为:100%浓度的正丁醇为 19 吨/年;50%浓度的正丁醇为 98 吨/年;95% 浓度的乙醇为 120

2、吨/年。c. 废气排放总量:50000m3/hr。2. 设计原则本工程的设计原则,首先是保证尾气的达标排放,其次是保证设备的处理力量。在此前提下,本方案充分考虑了处理工艺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尽可能承受的节能技术, 以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本钱;系统承受合理的自动化技术及监测仪表,以确保设备运行安全,治理便利敏捷。3. 设计依据3.1 业主供给的排放数据见上3.2 相关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爆炸和火灾危急场所电力装置设计标准GB50058-92工业机械电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5226.1-199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机废气净扮装置安全技术规定GB16297-1996 工

3、业设备焊接及技术标准其他有关设计标准。3.3 尾气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污染物最高允许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污染源极值二级执行甲苯排放浓度40mg/m3排气筒15m二级3.1kg/hr二甲苯70mg/m315m1.0kg/hr非甲烷总烃类120mg/m315m10kg/hr4. 设计方案4.1 废气处理方法选择目前,有机废气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l 吸取法:一般承受物理吸取,马上废气引入吸取液进展净化,待吸取液饱和后经加热、解析、冷凝回收;本法适用于大气量、低温度、低浓度的废气,但需要配置加热解析回收装置,设备体积大、投资高。l 直接燃烧法:利用燃气或者燃油等关心燃料燃

4、烧,将混合气体加热,使有害物质在高温作用下分解为无害物质;本法工艺简洁、投资小,适用于高浓度、小风量的废气,但对安全技术、操作要求高。l 催化燃烧:把废气加热经催化燃烧转化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本法起燃温度低、节能、净化率高、操作便利、占地面积、设备投资较大,适用于高温或高浓度有机废气。l 吸附法:有机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可达95%以上的净化率,设备简洁、投资小,但活性炭更换频繁,增加了装卸、运输、更换等工作程序,导致运行费用增加。l 吸附-催化燃烧法:此法综合了吸附法及催化燃烧法的优点,承受型吸附材料蜂窝状活性炭吸附,在接近饱和后引入热空气进展脱附、解析,脱附后废气引入催化燃烧床无焰燃烧,将其

5、彻底净化,热气体在系统中循环使用,大大降低能耗。本法具有运行稳定牢靠、运行本钱低、修理便利等优点,适用于大风量、低浓度的废气治理。通过计算得知:废气中正丁醇的最高浓度约为113mg/m3,乙醇的浓度约为44mg/m3, 它属于低浓度高风量的废气。综合以上各项考虑,本装置的总体方案为:吸附浓缩+催化燃烧; 装置包括:吸附浓缩装置:50000m3/hr2套1用1备; 催化燃烧装置:3000m3/hr1套;吸附浓缩承受活性炭吸附和在线脱附方式,吸附-脱附和催化燃烧为全自动运行。5. 工艺流程本装置工艺流程为:吸附浓缩解吸脱附催化燃烧的工艺流程。实行单气路工作参见图 1方式,由2 个活性炭吸附器,一个

6、催化燃烧器辅之低压风机、阀门等构成。废气经预处理除去粉尘、颗粒状物质后,送入活性炭吸附器 A,当活性炭吸附器 A 接近饱和时,首先将处理气体自动切换到活性炭吸附器B活性炭吸附器 A 停顿吸附操作,然后用热气流对活性炭吸附器 A 进展解吸脱附,将有机物从活性炭上脱附下来。在脱附过程中,有机废气已被浓缩,浓度较原来提高几十倍,达 2023ppm 以上,浓缩废气送到催化燃烧装置,最终被成为 CO2与 H O 排出。2完成解吸脱附以后活性炭吸附器 A 进入待用状态,待活性炭吸附器 B 接近饱和时, 系统再自动切换回来,同时对活性炭吸附器 B 进展解吸脱附,如此循环工作。当有机废气的浓度到达 2023p

7、pm 以上时,催化床内可维持自燃,不用外加热。这个方案不仅大大节约了能量的消耗,而且由于催化燃烧器的处理力量仅需原废气处理量的 1/103000m3/hr!,所以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投资。本方案既适合于连续工作,也适合于连续工作。单台活性炭吸附器的解吸脱付大约需要 2-3 小时。吸附风机用变频器掌握,可以依照需要的风量或者装置入口的净负压来进展调整。6. 设备的技术性能与特点 本装置净化效率高,没有二次污染。净化效率经中国环境科学争论院大气环境争论所检测,其结果为:苯96%;甲苯98%;二甲苯99%;臭气92%。 本装置的活性炭吸附器为多层设计,气流分布均匀、稳定,吸附性能好;承受蜂窝状活性炭,空

8、塔风速为 0.65-0.8m/s 时,实测阻力小于 50mmAq,床层具有优越的动力学性能,适合在大风量下使用。 催化燃烧器装填的催化剂,具有阻力小,活性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当有机废气如甲苯浓度到达 2023ppm 时,就可维持自燃。催化燃烧器的转换效率高,性能稳定。 利用余热,节约能源。本装置中活性炭的解吸脱附均以热空气作为解吸介质,而此热气流均来自于系统内催化燃烧后的余热。脱附后的浓缩有机废气再进入催化燃烧器进展净化处理,不需另加能源,运行费用大大降低。就同样的处理量而言,约为直接催化燃烧法的 1/10 左右,活性炭吸附的 1/5。 本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操作便利。系统承受 PLC 掌握

9、,全部阀门均为气动掌握阀。当一套活性炭吸附器接近饱和时,由气动阀自动切换到另一套设备,并自动开启催化燃烧装置及其脱附风机,实现整个设备的自动化。催化燃烧加热局部为自动,脱附时由温度信号反响来实现脱附温度自动掌握。活性炭吸附器的脱附过程为自动程序掌握。7. 工艺流程简图达标排放初有机废气级过滤器风机吸附风管脱附风管 吸附床; 催化燃烧室; 脱附风机; 补冷风机图 18. 设备参数表:处理风量50000 m3/h废气进口浓度200mg/m废气进口温度50吸附风机功率kW脱附风机功率kW电动比例阀功率1.1kW加热室功率kW活性炭填充量10m3催化剂填充量kg占地面积m14.07.03.5设备装机总

10、功率: kW9. 废气净扮装置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有以下几点:以下设施需业主供给,苏州乔尼负责安装连接 三相四线;380V;120kW;循环冷却水:常温,流量1吨/小时; 压缩空气:0.1m/min,0.6Mpa10. 照明综合机房以荧光灯照明为主,室外构筑物依据需要分别设置局部照明。11. 设备总清单及报价见附件 112. 运行本钱估算见附件 213. 设备生产及安装时间生产周期为 75 天,指合同生效予付款到帐即日起。安装,调试期为 30 天。总竣工日期为 105 天。14. 设备验收a. 设备验收的标准和方法依照本合同内容及现有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b. 乙方工程竣工后,向业主提交设

11、备竣工资料和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说明书、电气线路图和主要设备外购件使用说明书、合格证等技术文件。c. 乙方设备交付业主使用前,对设备进展空载和负荷调试,使其各项技术指标到达设计要求。业主收到乙方的设备竣工验收报告后,应组织有关部门准时进展验收。业主假设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相关验收手续,则设备视作验收为合格。15. 售后效劳本工程设备的售后效劳内容包括:a. 设备制造前的工程设计,包括设计方案编制,设计文件编制,施工图设计总平面、工艺、土建、非标设备及标准设备选型、管路、概预算及设备、材料 清册,工程设计在合同签订后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设计图纸及设计文件。b. 系统工程调试,包括设备调试、开车试

12、运行。(在买方工厂内进展组装调试)。c.起草制订操作规程和负责操作人员技术培训。d.我们还将依据以下主要措施对工程治理人员供给培训。在卖方工厂进展不少于7个完整工作日的技术工人安全作业以及现场操作培训以及不少于3个完整工作日的修理技术培训效劳。在培训技术后,在业主同意的条件下,对全部废气净化回收系统相关治理人员进展专业培训测试。e.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按合同规定质保期内一年,因设备质量引起的故障,卖方负责免费供给更换部件。如是使用方买方违反操作标准或其他缘由造成的质量事故,卖方也应负责配件,费用由买方担当只收取本钱费。在质保期满后,设备产生质量故障,买方应准时联系,卖方热忱为买方效劳,准时查明缘由,分析故障,准时修复或更换,费用由买方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