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069262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 ,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 ,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认识分数 ,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 ,你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 ,那么你能帮帮他们吗?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两名小朋友在分盘中4块饼的情景图。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谁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

2、这种分法称为什么分法?提问:如果盘中只剩1块饼了 ,我也想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吃 ,那该怎么办?课件演示盘中只剩1块饼的场景。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有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 ,同学们遇到过吗?请说说。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 ,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评析:分食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 ,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再现生活中分饼的场景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 ,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 ,同时也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手操作 ,自主获取1.进一步认识1/2。1刚刚 ,我们把这块饼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个

3、小朋友吃了其中的几份?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小朋友吃了这块饼的1/2。谁能学着老师的这样说说另一个小朋友呢?为什么?2学生活动。 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一个不同的图形 ,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斜线画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的?哪局部是这个图形的1/2? 汇报成果。请拿长方形的同学展示: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拿的是长方形的纸; 都平均分成了2份;阴影局部都占长方形的1/2。不同点:折法不同再展示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小结:无论是哪种图形 ,你们都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为什么要对折? ,对折的目的是什么?阴影局部是这个图形的1/2 ,你还不能知道什么?2稳固练

4、习一。课件出示:下面图形的阴影局部能不能用1/2表示 ,为什么?通过这个练习 ,你知道了什么?评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按要求折出不同图形的1/2 ,这一环节的设计 ,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 ,提供了探究的材料 ,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后面设计的稳固练习 ,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离不开平均分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1/2的意思。2.认识几分之一。课件演示:将一圆平均分成3份的活动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 ,能用分数1/2表示吗?你怎么知道它是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几份?那么1份是这块圆的几分之几?谁能说说还有哪局部可能用1/3表示?让同学们上来指指 ,说说。你还知什

5、么?如果要得到这块圆的1/4、1/8呢?3.通过活动认识几分之一 ,并能比拟大小。学生活动:1每个成员到组长那儿领取一个同样大小的圆片 ,动手折一折 ,折出它的1/4、1/8 ,并把它的一份涂上斜线。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们小组的成果和刚刚折的圆的1/2放在一起比一比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样比的?小结汇报:通过刚刚的学习 ,你发现了什么?你对分数有了哪些认识?评析:又给学生创造了自己动手画画、折折、拼拼、比比的时机 ,在比拟中发现了1/2、1/4、1/8的不同特点及大小变化 ,通过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 ,开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学分数的各局部名称及读、写

6、法对于分数同学们已经有一点了解 ,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它各局部的名称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 ,并画下重要的地方。1.汇报学习成果。2.既然同学们已经认识分数 ,那该怎样写分数线、分母和分子呢?3.同学们每人写两个读同桌听 ,再让他看看写得对不对。四、反应练习 ,深化认识1.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1 先让学生填一填;2 再说说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决。3.想想做做第6题。1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2 再组织学生交流。4.开放题:你能用几分之一表达自己的生活实际吗?请说一说。五、小结:今天同学们学得快乐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分

7、数还有许多奥秘 ,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总评:在本节课中 ,教师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 ,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 ,并结合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

8、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教师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感知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1/2 ,再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 ,从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有时机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 ,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整节课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带近 ,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 ,使一堂死气沉沉的概念课变得生动有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