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3061573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是一种“时空合一”的描写艺术,主要体现为诗情与画意的 交融。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价,不仅说明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 他诗歌创作的经验诗情和画意交融的浪漫主义精神。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 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境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因此,诗歌 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提升意境升华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1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意境鲜明可感诗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与境、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知道“境” 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也是这样,恰当地运用空间描写就可 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间

2、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能使诗歌画面鲜 明、生动,多个空间描写场面的贯穿,更能完整地增强意境的艺术效果。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我们看第一段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日 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 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 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 所着的衣服、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等几个别开生面的场面落墨,每个场 面又完整地贯穿起来塑造出罗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3、象 一一一个容貌惊人的“好 女”的印象,为下文随着叙述的展开,到第二部分把这种空间场面调度定格到她与 一个使君的对话上,从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铺垫。我们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材虽然相似相通,意 境却完全不同的诗歌鉴赏题: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 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1) 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2) 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这则材料其实是摘选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他在其中曾把唐诗中相似的 几个意境诗句做了比较,也就是上面的四个句子。很明显三位诗人的

4、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谢榛已经归纳出来了“同一机杼”, 即是说三位诗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黃叶”、“秋”与人之将 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 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哪里?在原文的后面谢榛还有一句重要的评价“三诗同一机 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其实,我们更应该在诗句里去 比较它们的不同点。“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句的意思是:窗外,绵绵秋雨中黄 树枝枯叶黄;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 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

5、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 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场面。写景直接客观, 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 征意义的词语“黄叶树”与“白头人”直接组合在一起,而且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 衰老。这里,“黄叶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又加上雨景和昏灯 这两个意象,就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 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 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 静,

6、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正如评价所说“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 见乎言表。”韦应物的“人将老”、“树已秋”,和白居易的“黄叶日”、“白头时”,都把 人与树从时间上联系起来,但时空跳跃性不大,场面的调度缺乏灵活性,意境蕴藉 性就不太强。而司空曙的两句诗,勾勒出两幅极直观的画面,一盏灯,一个人,还是一 个已经白了头的人,意境里延伸出来的情景,能留给读者去丰富地想象。这种“藏” 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可见,诗歌题材虽然相似相通,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的意境却完全不 同。2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进一步成为以景起情或因景生情的意境契机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

7、性是诗歌中画面组接的一个显著特点。黑格尔也曾 谈论,诗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的统一。诗歌的画 面组接,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又可以突破主客观限制,在诗歌中过去、现在、未来 近景、远景、特写都可以被诗歌融合为一,这样使得空间与时空的跨度既明快又 简炼。它既是诗人在创作中驰骋想象的生活反映,也是我们读者对诗人们笔下的 景物,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这种过程也是我们读者了解景与情的对应 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掌握了这种分析空间与时间的跨度来领悟意境的方法 就是文学理论中所讲的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过程。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十八个字,三组九个意象的名词连缀成一副不涂浓墨的书画,一组组巧妙的 结合,构成了音节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呈现出了一幅夕阳傍斜的画面, 化景为情,情从景出,由细笔勾勒到浓墨挥洒,由眼前的悲凉到整个人生旅途的苍 茫,描绘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时, 还应该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 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 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 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

9、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 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 表现出怀恋的感情 这些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 苦、悲凉的情绪氛围。在这样一副秋日黄昏白描的画面中,我们注意的不再是“枯 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 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个个画面,一种无 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一一一个失意才人浪迹天涯的人生走向。怪不 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 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3空

10、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使意象成为带有色彩性的诗眼构图、线条、色彩本来是属于绘画的理论,运用到诗歌中来就是指诗歌的构 思,描绘的意象、带有色彩性的诗眼等等。这个特点王维的诗歌就尤为突出,他本 身就是个画家,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更是游刃有余。山水名篇 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之一。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歌由天到地,由地到水,描写了空山新雨后的明月、山泉、青松、月光 皎洁、姑娘红红绿绿、莲叶绿、水清澈.这些一串串流动着的气息、光亮、 色彩与音响,它们和谐完美地融合,创造出一种闲远、甜淡的

11、意境。又比如使之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构图色彩尤为强烈。 大沙漠是平面,孤烟是一条直线,孤烟虽孤却冲天而起,变得刚直有力;黄河曲折绵 长而且奔流不息,落日与“圆”字搭配并用,就寓言深刻,富含一层象征意义: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色彩上,河水是黄色,落日是火红,二者综合好似为“半江瑟 瑟半江红”。“圆”字与“直”两字,就成了这首诗歌的诗眼,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 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 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歌的好处,有

12、口 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 表现了读者的深切的感受,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空间艺术境界。总之,在表现运用上,诗歌是兼具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长处的一种文学体 裁。诗人借助于空间描写来抒发情感,创造意境,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宗白 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 人的艺术境界。”中国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 的时空合一意识。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 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参考文献1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2 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3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