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306030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31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黄石市人民政府2017年10月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现状与形势2一、自然经济社会概况2二、矿产资源特点3三、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评估4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背景11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5三、规划目标16第四章 勘查开发与资源产业布局20一、勘查开发战略布局20二、矿产资源产业基地建设22三、重点工作布局22第五章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24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24二、矿产资源勘查25第六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28一、开发利用方向

2、及总量调控28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31三、采矿权设置区划33四、矿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37第七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44一、矿山地质环境规划分区44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45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矿区土地复垦47第八章 重大工程49一、基础地质支撑工程49二、矿产资源保障工程50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51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程52五、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52七、深地探测工程53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54一、总则54二、环境现状评价56三、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59四、环境影响减缓措施62第十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66一、规划实施目标与责任考核66二、规划实施与审查66

3、三、规划实施评估66四、规划实施调整67五、规划实施监督检查67六、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67第十一章 附则68第一章 总 则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着力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统筹协调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为黄石深化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和加快迈向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坚实的资源环境支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和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北省矿

4、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发展规划,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2012第55号令)、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35号)和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发201510号)等要求,编制黄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现状,对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是我市“十三五”矿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5、。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目标年,展望到2025年。规划适用于黄石市所辖行政区域。第二章 现状与形势一、自然经济社会概况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理座标:东经11432-11530,北纬2930-3020。行政管辖大冶市、阳新县、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黄石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582.9平方千米。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267.97万人,常住人口245.80万人(城镇150.68万人、乡村95.12万人),城镇化率61.3%;全市生产总值总量1228.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列全省第7位。我市地处湖北长江经济带东南段,区位优势明显,战略位置突

6、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也是华中地区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境内湖光山色辉映,矿产资源丰富,交通物流便捷,工业基础坚实,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山水名城”、“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市已建立起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体系,奠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十二五”全市深入贯彻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

7、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市域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黄石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局面。“十三五”我市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城市深度转型,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功能,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打下

8、坚实基础。二、矿产资源特点矿产种类较多截至2015年底(下同),全市已发现4大类79种矿产,占全省已发现149个矿种的53.02。全市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44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8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7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种,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6种,水气矿产3种。资源优势明显在保有资源储量的矿产中,铜、金、铅、锌、钨、钼、锶、硅灰石、方解石、透辉石、饰面用灰岩等21个矿种居全省之首,有4个矿种居第二位,有8个矿种居第三位。其中:锡、铟、硅灰石、透辉石等6个矿种保有资源储量全部分布在我市,铜、金、钨、锶、方解

9、石等10个矿种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60以上。矿产分布集中黄石市矿产主要分布于北部。其中:能源矿产主要分布于保安-河口一带;金属矿产中以铁为主的矿产地集中分布于铁山-金山店一带,以铜、金为主的矿产主要分布铜绿山-丰山一带;非金属矿产相对集中在还地桥、黄金山、苇源口、大箕铺、黄颡口等地。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以钢铁、有色和建材为主体的工业原料基地。主要矿产品质佳我市是全省富铜、富铁矿的主要产地,全市铜矿区75处、铁矿区61处中,富铜矿区41处、富铁矿区29处,分别占铜、铁矿区的54.66、47.54;阳新县、大冶市和铁山区等地的石灰岩、白云岩矿床,氧化钙、氧化镁含量常达50%、20%以上,是优质

10、的冶金、化工及水泥等原料;区内方解石以色白、质纯在我省独树一帜;量大质优的硅灰石、透辉石是新型节能陶瓷、玻璃、绝缘、保温、隔音工业矿物原料,应用前景广阔。共伴生矿多全市已发现的214处矿产地(能源34处、金属131处、非金属44处、水气5处)中,共伴生矿产地94处,占已发现矿产地总数的43.72。共伴生矿产地以金属矿为主,131处金属矿产地中,共伴生矿产地88处,占金属矿产地总数的67.18、共伴生矿产地总数的93.62。共伴生多种有用有益组份,在提高矿床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采、选、冶技术难度。资源潜力大我市地处全国重要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湖北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0

11、13年)及有关成果预测主要矿产资源量:铁矿7.92亿吨,铜314.63万吨,金199.50吨,水泥用灰岩172.59亿吨(均扣除已查明资源储量)。此外,阳新南部黑色岩系及碳酸盐岩中的页岩气、致密气等新能源资源也有一定的找矿潜力。三、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评估1、地质找矿成果显著我市以铁、铜、金等国家紧缺矿产为主攻矿种,重点围绕2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和7个省级整装勘查区部署地质找矿工作,积极落实“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入、多方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构建中央、地方与企业联动,公益性、商业性工作有机

12、衔接,勘查和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和矿业权管理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地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2006-2015年全市共实施调查评价项目10个,重要矿产整装勘查项目9个、重点勘查项目115个、老矿山找矿项目11个,投入地勘资金7.18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2.43亿元、社会资金4.75亿元)。累计新增资源储量:铁矿2000万吨、铜69万吨、金62吨、铅锌28万吨、水泥用灰岩60.6亿吨;新发现矿产地16处。大冶铁矿、铜绿山铜铁矿深部找矿被列入全国地质找矿十大成果。2、矿产开发布局与结构进一步优化(1)矿山数量明显减少,开采总量得到调控矿山数量由2005年的532家减少到2015年的3

13、28家,减幅为38.35%。开采总量由2005年的2419.65万吨调控到2015年的3807.69万吨;其中:煤炭由121.09万吨调减到50.00万吨,铁矿产量基本稳定在450万吨左右,铜矿由313.81万吨增加到560.19 万吨,水泥用灰岩由879.13万吨增加到1061.77万吨。(2)开发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小型矿山比例得到控制2006-2015年,大中型矿山保持在23家左右,小型矿山和小矿由2005年的509家减少到2015年的305家,减幅达40.08%。其中:铁矿、铜矿、金矿、水泥用灰岩等矿山通过整改联合、资产重组,提高采选技术水平等,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3)资源利用水平显著

14、提高,资源综合效益得到提升我市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率”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矿山企业“三率”考核体系,完善矿山企业“三率”考核检查机制,继续清理整顿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企业,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矿山企业“三率”水平普遍提升3-5%,有力促进了我市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的提高。3、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逐渐加强我市率先在全省推行矿山地质环境备用金缴存制度,已累计缴存备用金1.75亿元,初步扭转了“老板发财、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被动局面;先后争取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资金17.66亿元,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突出的黄荆山南北麓、铜

15、绿山、长乐山北麓、七约山、赤马山以及铁山、还地桥片进行了有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40多平方千米,使20多个乡镇约30万群众受益。(2)绿色矿山建设卓有成效我市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119号)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8家、市级绿色矿山47家。继大冶铁矿成功申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之后,又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100万元,将“亚洲第一露天采坑”建成全国4A级采矿遗迹观光旅游风景区。(3)工矿废弃地复垦取得积极进展我市以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以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复垦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0.27万公顷(4.02万亩),新增耕地0.15万公顷(2.3万亩),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并成功打造国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品牌,成为全国示范目标,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矿产资源管理不断深化(1)规划管理机制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制造加工工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