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305276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落实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切实做好 学科群建设,支撑引领学校“双一流”整体目标实现,特制 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学科群,是学校按照“扶优、扶强、 扶新”的原则,组建的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 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 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五个学科群。第二章 建设定位第三条 学科群建设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与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的五大建设任务、五大改革任务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建设布局。第四条学科群依托平台与 2020 年目

2、标定位:1. 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学科群。依托旱区作物逆境生 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 4个国内领先的学科方向, 其中 2 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支撑植物保护学科达到国内领 先国际知名,带动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学科快速发展。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学科群。依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 4 个国内领先的学科 方向,其中2 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支撑林学学科达到国内 领先国际知名,带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快速发展。3. 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学科群。依托旱区节水农 业研究院建设,形成4 个国内领先的学科方向,其中 2个方 向达到世界一流,支撑农业工程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

3、际知 名,带动作物学、水利工程学科快速发展。4. 动物生物技术学科群。依托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 实验室建设,形成4 个国内一流的学科方向,其中 1 个方向 达到世界一流、1 个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支撑畜牧学学科达 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前列,带动兽医学学科快速发展。5. 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学科群。依托国家杨凌农业综 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形成 3 个学科方向,其中 1 个方向达到世界一流、1 个方向达到国内领先、1 个方向在 国内有一定影响,支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达到国内一流。第三章 管理机制第五条 学科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全 面负责学科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组织完成与学校约定

4、的学 科群建设目标任务。第六条 学科群每个学科方向设负责人 1 名。方向负责 人由能把握本方向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 学家担任,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负责本方向的建设与发展。第七条 学科群每个方向依据建设目标和任务原则设3-5名PI。PI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 符合学科群方向设置。2. 拥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长期围绕相同或 相近的研究任务共同开展研究,共同产出研究成果。3. 主持有在研的重大科研项目,近三年在本方向发表有 高水平学术论文(中科院一区论文)或产出重要研究成果, 且具备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或冲击国家科技奖的基础。4. 爱国敬业,学风端正,治学严谨,乐于奉献,

5、能够积 极主动带领本团队完成学科群赋予的目标任务。第八条 首席科学家由学校组织遴选和聘任;方向负责 人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学校审核后由学科群聘任;PI由方向 负责人商首席科学家提名,学校审核后由学科群聘任。方向 负责人为本方向的当然 PI。第九条 学科群可根据学科方向建设需要,从国内外选 聘PI。外聘PI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具有产出重要研究成 果的良好基础,能够带动PI团队实现学科方向的目标任务。第十条 首席科学家与方向负责人组成学科群管理团队,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研究决策学科群建设发展中的重要 事项。第十一条 学科群可选聘 1 名科教人员担任首席科学家 助理,协助首席科学家工作;可选聘 1 名工

6、作秘书,专职或 兼职承担相关学术管理及日常事务。第十二条 学校建立学科群目标任务与资源配置挂钩 机制。学校与学科群首席科学家签订目标任务与资源配置合 同;首席科学家与方向负责人、PI签订目标任务合同。第十三条 学科群基于目标任务自主建立科学规范的 内部管理制度和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鼓励“一群一制”, 提高建设和管理效能。学科群内部管理制度应报学校“双一 流”建设办公室备案。第十四条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学科群建设重要事项,负责学科群管理工作,为学科群建设提供“一 站式”服务。第十五条 学校为每个学科群确定 1 名联系校领导,负 责协调学科群建设中的相关服务与保障事项。第十六条 学校建

7、立学科群与部门、学院(所)联席会 议制度,协调解决学科群建设中的相关保障与服务事项。会 议根据工作需要由联系校领导召集,参会成员根据研究事项 确定。第四章 支持机制第十七条 学校设立学科群建设专项资金。1. 学科群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学科群人员经费、重大 科研成果培育、国内外重要合作研究以及特别必须的研究条 件改善等。2. 各学科群建设专项资金控制额度由学校依据学科群 建设的口径、目标和任务确定 , 原则上按建设期平均匹配到 各年度。3. 在学校确定专项资金控制额度范围内,学科群自主编 制年度资金预算,由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会同财务处 等部门组织审核,审核通过后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管理。4.

8、学校可依据学科群建设绩效对年度核拨专项资金额 度实行动态调整。第十八条 学科群首席科学家岗位津贴、方向负责人岗 位津贴、PI团队绩效奖励津贴、首席科学家助理及秘书工作 报酬由学科群建设专项资金支出。1. 首席科学家岗位津贴每人每年 10 万元,方向负责人 岗位津贴每人每年 5万元。2. PI 团队绩效奖励资金控制在年度学科群建设专项经 费 20%以内,由学科群首席科学家和方向负责人依据 PI 团 队贡献自主发放。3. 首席科学家助理及秘书工作报酬由学科群提出意见, 报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研究确定。第十九条 学校建立研究生招生指标奖励机制。1. 学校每年预留不少于 50 个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9、、一 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推免指标,支持学科群建设。2. 学校依据贡献确定各学科群研究生招生奖励指标,由 研究生院直接下达到学科群;首席科学家依据贡献和建设需 要向学科方向或PI团队配置。3. 学科群 PI 团队通过奖励指标招收的研究生,由团队 成员所在学院(学位授权点)管理。第二十条 学校赋予学科群灵活的用人自主权。首席科 学家可根据学科群建设发展需要,在建设资金许可范围内自 定薪酬标准、自主选聘校外研究人员,由“双一流”建设办 公室审核后向人事处备案。对学科群自主选聘的博士学位以上优秀研究人员,在聘 任期满后经学科群推荐、学校考核合格可转聘为学校正式在 编人员。第二十一条 进入学科群建设的P

10、I团队,目关学院(所) 应在学科建设经费和资源配置方面予以优先重点支持。第二十二条 学校将学院(所)对学科群PI团队的支持 纳入学院(所)党政一把手及班子的综合考评。对支持力度 大的学院(所),学校在核拨自主学科建设经费、自主科研 业务费、人才经费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第五章 考评机制第二十三条 学科群每年对年度学术进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国内外对标分析,研判目标任务实现程度,形成自评报告,报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备案。第二十四条学科群首席科学家每年应向学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工作进展,由领导小组做出年度 评价意见。第二十五条 学科群建设期间,可不定期选择部分学科 方向进行国际评估或第三方评估,研判建设绩效和发展态 势。第二十六条 学科群 PI 每年至少应在学科群内部进行 一次学术汇报交流,集中听取群内意见和建议。第二十七条 学校在 2020 年对学科群建设绩效进行全 面评估。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首席科学家、方向负责人和 PI 团队给予表彰,对贡献突出者给予特别奖励。第六章 附 则第二十八条 进入学科群的科教人员人事关系不变,其 在学科群产出的绩效,同时作为相关学院(所)学科建设绩 效。第二十九条 学校对学科群建设的支持政策为增量改 革,不影响学科群科教人员依据学校其他政策获得的津贴与 各类奖励。疾+川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