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要点归纳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3044698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要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要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要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要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要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要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要点归纳(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概论1、心理学概念: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性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为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方法研究,并严格遵守科学标准,所以是一门科学;因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一切活动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所以又具有社会学科的性质。)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独立于1879年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科学心理学

2、诞生的标志)。 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4、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和应用领域(临床和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调查法。6、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对于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1)认识内外世界(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

3、注意1、意识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二是指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2、意识的状态(层次):(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3、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两个显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4、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5、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

4、定向,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活动被动离开)(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6、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一方面,注意不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另一方面,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可控制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人们对反映的对象没有清晰的了解,是注意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7

5、、生物节律: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29)8、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9、睡眠过程的五个阶段:过渡期(第一阶段)、轻睡期(第二阶段)、沉睡期(第三四阶段)、快速眼动睡眠(第五阶段)。这五个阶段循环往复,一个晚上要经历4至6次循环。10、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生活情境改变引起)、假性失眠(心理上的失眠感)、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药物性失眠。11、梦的特征:(1)主要与自己有关(2)受生活环境

6、影响,与当前生活事件有关(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12、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催眠状态下的心理活动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斯潘诺斯为代表,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提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的活动层面)13、催眠与睡眠的区别:睡眠是正常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意识状态,而催眠是一种特殊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扭曲的意识状态。在睡眠状态下不存在催眠的四个心理特征。睡眠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以及

7、二者在个体身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概念:人们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按信息源不同可分为: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3、感觉的过程:(1)收集信息。有些感觉系统中包括辅助组织,用以改变刺激使之更有利于获取。(2)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4、感受性:人们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

8、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它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7、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它是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一个固定比例关系。8、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适应性。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是:明适应(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和暗适应(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9、三原色说:有杨和黑尔姆兹两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是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

9、敏感,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可以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10、拮抗理论:称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用于解释视觉信息自感受器输出后在神经结细胞上的活动过程,可以解释颜色互补现象。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再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11、知觉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12、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13、知觉的过程: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

10、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获取事物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14、社会知觉概念: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5、社会知觉的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16、社会知觉的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2)信息的整合17、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

11、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3)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4)社会刻板效应: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第四章、记忆与学习1、记忆概念: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保持(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保存并不是自动的。注意对记

12、忆有重要影响)、提取(保存的信息只有被提取才会有意义,提取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回忆由于线索少,在各种记忆中最难。再认由于有各种线索可以利用,需要的只是确定它的熟悉程度,所以在各种记忆中最容易)。3、记忆的类型:陈述性记忆(处理事实类信息)和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情境记忆(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和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我们日常所从事的大多数活动中,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三种记忆都要参加)4、为了解释记忆储存在持久性上的差别,提出了记忆加工有三种不同的阶段:感

13、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5、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6、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它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信息主要是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它的容量有限,信息保持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简单重复)和精细复述(把识记材料与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建立起联系)。7、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一切信息都是由短时记忆才转化到长时记忆,而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精细复述。长时记忆主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集中在信息的意义方面。但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8、

14、图式:它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图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9、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也就是再学习法。他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统称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记忆遗忘规律: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甚至在距离初学31天后,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节省,对所记信息仍然有所保存。10、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

15、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已经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在长时记忆里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11、遗忘的影响因素:(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2)情绪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强度取决于情绪类型、强度和要记的信息内容。1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地点法(位置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建立起联系)、韵律法(口诀法)、记笔记(用精炼的字句记下主要观点)13、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

16、,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14、学习的一般模式: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15、学习的分类:(1)依照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2)依照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16、复习策略:(1)复习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2)复习次数。要过度学习,即在恰能背诵某一段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它可以加深记忆痕迹以增强记忆效果。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3)复习方法。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第五章、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