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038618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南音一. 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 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 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 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 也很盛行。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 )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 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 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 一尺八寸。这

2、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 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 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 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 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二. 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

3、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 “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 (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采用固定唱名法。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 洞管洞箫、二弦、 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 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 五种。 下四管乐器有南暧(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 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

4、故又称“十音”。在惠安一带有用 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三成因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 未见历史文献记载。但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 代之前。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 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一是晋永嘉衣冠南渡。 晋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几年前,南安 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 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二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 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

5、中原士人纷纷南迁。三是北宋覆亡。宋 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 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 州南音来。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X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征羽”相同,而其工尺 谱正产生地隋唐。从南乐曲牌来看,出自唐以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 乐、折柳吟、阳关曲、汉宫秋、后庭花等;出自唐宋“大曲”的,有三台令、梁 州曲、甘州曲;出自佛曲的有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这些充分证明了它与隋唐 音乐的联系。四.樂器乐器方面,南乐所用的南琶,腹大颈细。横抱弹奏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

6、然 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只有从 古画和出土的陶俑中才能看到,唐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弹琵琶的姿势就是 这样。琵琶在唐代的乐队中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而南乐的琵琶在南乐中也同 样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唐初洞箫为一尺八寸长,现在其他乐队中洞箫均是二 尺多,没有统一规格,而南乐的洞箫却严格规定以一尺八寸为标准,又称“尺八”, 十目九节,其长0. 6米,延用唐代洞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南音的拍板与唐 以前的“节”相同,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三弦由秦汉时代的弦乐衍变而成。雕刻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的南音古乐器,计有吹、拉、 弹、拍的乐器多达37

7、件:拍板、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 四宝、响盏等上下四管,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较少见的笙及扁鼓等。人们比较熟 知的是大雄宝殿的12尊飞天乐伎,但还不够全面。在东塔须弥座40幅浮雕中, 有图天人赞鹤,图中身着飘带的天人,一个吹笛,一个双手按拍着古制六板 的南音拍板。这幅浮雕,与东塔共存至今七百多年。拍板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土,唐代列为 胡部之乐。唐宋时的拍板都是六板,也有五板。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工手 上的拍板就是六板。泉州南音现在的拍板普遍为五板,与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木 雕的五板拍板一样,而东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为六板。开元寺中拥有六板与五 板的拍板,正符合拍板历史的发展轨迹。五乐

8、律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 南音的音韵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 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音乐界权威 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 音为最古。”南音的基础是唐代“大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的宫廷音乐是 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最高峰。随着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 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带入福建,为南曲起 了催生的作用。后来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南乐又受到元曲、昆

9、曲、弋阳腔、 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六.发展与成型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至宋代,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交通的东方第一大 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 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 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内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 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受到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南音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 名相同,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富。泉州

10、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是专供乐器演奏的带标题的乐曲。谱是泉州南音 的基础,在三大组成部分中,谱的形成最早。对照泉州南音乐器和现存的谱、扌旨、 曲可以肯定,谱是唐大曲遗存,宋朝定型的有12套。扌指是有词、有曲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声乐套曲。其词通常不唱,只由乐器演奏。指 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由此可见它形成于宋元杂剧、南戏产生之后。指较早有 36套。谱还只分管门,指就发展到分“支头”了。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较简短通俗,数量最多,现有千余首。曲的结构 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如“指”就有南海观音赞和普庵咒是源于佛曲的,弟子

11、坛则吸取了道情的旋律。 泉州南音还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 腔,如李亚仙中的鹅毛雪、胭脂记中的告大人、士九弄中 的你听咱等。泉州南音与泉州地方戏曲特别是梨园戏,更是互相吸纳互相渗 透,戏曲吸收南音作为它的唱腔,提高其艺术水平。王耀华先生对曲目、音乐做 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福建地方戏曲是从南音吸取营养的结论。泉州南音也吸收 戏曲的唱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例如春今指套就是从梨园戏的雪 梅教子来的。还有一些歌曲是特定场合专用的,如贺寿唱画堂彩结,结婚 唱一对夫妻,丧事、祭奠唱三奠酒,祀郎君则唱祀郎君。明清之际,南乐风靡一时。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12、康熙帝六十寿典, 内阁大学士、泉州安溪人李光地挑选五位精通唱和的南乐高手上京献演,他们是 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他们在御苑演奏。康熙帝听 到南乐弦管和鸣、抑扬顿挫、逸韵雅致,大悦,要加封五人官职,他们推辞不受, 唱远望乡里,奏大谱百鸟归巢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 前清客,五少芳贤”匾额,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传驿荣归”。南乐因 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在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的故乡祖居,有一副对联: “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此后南乐声名大振,南乐艺术得到很大发展。闽南的许多音乐形式,如“锦 歌”、“笼吹”、“十音”、“莆田十音”、“南平南词”

13、以及许多剧种音乐, 如“大梨园”、“高甲戏”、“莆仙戏”、“芗剧”、“闽剧”等,都和南乐的 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总而言之,泉州南音可上溯至秦汉、晋唐,定型于宋朝到明初。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所辑明刊闽南戏 曲弦管选本三种可为佐证。七.规制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制有严格的规定。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 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 “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 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

14、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 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 有间断。泉州南音有四个管门七个“支头”。四个管门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 管和倍思管。五空管分倍工和中倍两个支头;五空四 管分大倍、小倍 和“山坡”(山坡羊、山坡里)三个支头;四空管有二调一支头;倍思管自成一 支头。“指”奏什么管门,煞谱也得奏同一个管门。在12套谱中,“四(四时 景)、梅(梅花操)、走(走马,后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和起手板、 四静板(四边静)属五空管;三面(三台令)、五面(五湖游)、 八面(八展舞)属四空管;阳关三叠属倍思管;三不和、四不应 则属五空四管。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 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 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迄明初,泉州南音的谱、指及其演奏形态均已系统化、规范化,业已成熟、 定型。直至解放前夕,再发展也难以逾越它。近代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和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书籍的编纂、 出版,更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研究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