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03628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圣—张仲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医圣—张仲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医圣—张仲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圣—张仲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圣—张仲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圣一张仲景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东汉南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 医学家,世界医史的伟人。相传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做过长沙 太守。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 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 上一位杰生的医学家。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 时代,战乱频频,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 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 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 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还在大堂 上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

2、许多百姓是生命。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 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 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 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 巨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 专书,它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 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 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 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诊明确,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 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 据。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可以说这部医书熔理

3、 法方药于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 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名医华佗读了这些本书后, 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 之祖。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它的影响远远超 由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影响也 很大。张仲景一生的医学著作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 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医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 就占了两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 殊地位。张仲景因对医学的杰生贡献,被后世尊奉为医圣,因此 他的墓地和纪念地称为医

4、圣祠。医圣祠坐落在南阳市东郊温 凉河畔,经历代扩建至明、清,已初具规模,现存建筑即为 清代建筑。医圣祠前面巍巍屹立的是仿汉子母阙,汉阙上的朱雀面 南而立,展翅欲飞。大门门额上郭沫若题的医圣祠熠熠闪光。 跨进大门,一块三米见方的石刻屏风而立,正面刻着张仲 景传,背面刻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 。门后,宽敞院落中花草遍地,绿树成荫。大院中央新建 一座双层六角琉璃瓦碑亭。前院东西两边是长廊。东廊镶嵌 着记述张仲景有关事迹的史画,生动地展现了这位医学家勤 求古训,博采众方,终称为万世医宗的一生。西廊镶刻着自伏羲以来历代名医的一百一十七幅石刻 画像。或长须拂胸慈眉善目,或清秀冷隽灵秀聪睿,各具风 貌,情态各异,表现了绘制者的高超技艺,是我国目前最大 容量的名医画像宝库。穿过长廊,越过山门,便是飞檐流角的政治家墓亭,亭 下是方圆十余丈的政治家陵墓。亭前立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 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碑刻,墓亭后有过殿、正殿和东西偏殿, 正殿内塑有张仲景像,刚毅质朴,庄严肃穆,充分显示了张 仲景先生,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的伟大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