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03472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的起源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6、3人类的起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的起教案自然教案第二册 6、3人类的起第三节 人类的起人是地球的主人。本节教材讲述了人猿同祖、从古猿到人的转变、人类的进化等三局部内容;其间贯穿着生物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构造与功能相统一的辨证唯物观点,劳动创造了人的观点。这节教材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极好教材。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人类的起是人们通过比拟人与其它动物的形态解剖构造生理行为和自然选择学说推测出来的。根据这个特点选用观察挂图进展比拟、分析p 、猜测得出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一、 教学目的(一)认知目的理解人猿同祖,理解直立行走和劳动在人类起过程中的作用。(二)技能目的通过用观察分析

2、p 猜测等的教学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才能。(三)情感目的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对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从古猿到人的转变。2教学难点:类比方法的运用和直立行走、劳动的作用。三、教学准备人的挂图,黑猩猩挂图,毛人挂图,猿与人骨骼主要特征比拟的挂图,石器工具挂图,人猿头骨和脑比拟的挂图,人类进化的挂图,北京猿人用熟食挂图,山顶洞人的精细石器、骨器挂图。四、教学过程从提问化石有什么作用、对始祖鸟化石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两个问题引出人是哪里来的,即人类是如何起的。出示人的挂

3、图和毛人的挂图。指出毛人这是现代人类中偶尔发现的。比拟毛人与正常人的区别。出示黑猩猩挂图,请学生比拟黑猩猩与毛人。根据这些材料和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请学生猜测人和黑猩猩之间的亲缘关系。接着请学生看教材第110页至111页人猿同祖的内容。提问,人和类人猿有什么关系?出示森林挂图。指出古猿原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以植物种子和小动物为食。后来,由于地球的气候发生变化,森林面积减大大少了。让学生猜测古猿会怎么办?生活在平原上的古猿会用怎样的动作取食?食肉野兽来了会怎么办?用怎样的行为动作发现食肉野兽?在老师提示下,学生归纳出前肢用于取食,后肢多用于行走、奔跑,即能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能引起身体构造的一系列

4、变化。提问:我们在学习第三章中知道了骨骼的哪些特点适应直立行走?出示挂图比拟人与猿的骨骼特征。直立行走使前肢解放出来。让学生猜测,解放出来的前肢能干什么?各种答案,最后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引出工具。老师应指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才称为劳动。出示挂图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不但要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多动脑,引起脑的兴旺。出示挂图比拟人与猿的头骨和脑。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猛兽的侵袭,为了获取根本食物,他们还必须过群居生活,从事集体劳动。在群居和集体劳动的过程中需要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逐渐产生了语言。随着社会的开展,逐渐产生了文字。在语言和文字的根底上又开展了推理、计算、想象和思维等才能。这样又促

5、进了大脑的兴旺。古猿也就转变成人。其他仍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开展变化转变为现代的类人猿。请学生看教材第111页,从猿到人的转变的内容。提问: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人类诞生以后,接着就进入人类的进化。科学家对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系统研究中,得出人类进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阿法南猿 猿人 直立人 智人。出示人类的进化挂图。出示北京猿人挂图并说明。指出我国北京房山县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就是智人,出示挂图石器、骨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钻孔、磨制、刮挖等劳动技术,他们已脱离了动物界,开场了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在人类学上,现代人可划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等,但他们同属于智人。三小结:老师根据板书小结。五、板书设计123下一页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