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034373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总3 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配CAL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 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河南省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 案。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一)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二)放射科常规X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

2、,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 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 技师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 报告的控制。(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一)从事X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X医师和放射科工作人员 证。(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或已取得技师资格。(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 人员证。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一)室内放射技术

3、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 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 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技师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五)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

4、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 性。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一)X影像质量标准1. 一般要求(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 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 位或前位。(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 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5、。(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X片影像标准。2优质片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 解剖投影,无失真。(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 影。3. 良级片准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4. 差级片标准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

6、诊断。5. 废片标准不能用于诊断五、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河南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1. 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写规 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 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2. 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书写过于简单;用语不规 范;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字迹不清。五、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放射科登记人员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

7、 检查编号,登记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发放诊断报告时再次核对。(二)检查技术人员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 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 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三)诊断医师: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 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六、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一)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维修情况、每周一次的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月一次的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常诊断读片、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

8、随访讨论应有 专门记录本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二)摄片操作者要签名。(三)电子文档、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双备份。(四)申请单、报告单、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保存15年。七、医疗安全的保证(一)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提高准确率。(二)对于重危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病人生命体征,必要时 临床医师陪同检查。对于脊柱外伤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搬动体位,避免脊髓损 伤。颅底骨折禁止摄颏顶位。(三)加强应急能力:X线造影室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放射科医务人员具有对造影剂过 敏反应的处理能力。(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证,已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资料的查阅、修改、打印、 拷贝等应设置权限;内部网络的开放应予控制;坐好资料备份。八、影像检查设备的质量控制。(一)日常维护:普通X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 如有必须先排除。对于X线机使用前必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二)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设备机械性能维护,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 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曝光 参数(KV、MA、MAS)检查。状态检测:每年一次,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九、放射科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放射科的质量控制。成员名单:组长:于霪雷成员:赵黎明苏勇 田海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