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024805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迷雾重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本文是关于 王之涣的文学文章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导语: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非常善于写西北风光的诗篇, 而他的诗歌流传千古。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迷雾重重的诗人王之涣, 欢 迎阅读!唐代诗人王之涣存诗不多, 但其作为边塞诗人的大名几乎无人不 晓。凡上过小学的国人,必读过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至于古典文学爱好者, 也一定听说过被誉为盛唐文学界交游美谈 的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的“旗亭画壁”的故事。然而细考之,却发 现如

2、此著名的诗人相关史料却极少, 屈指可数的几条记录又皆为不确, 真令人如坠迷雾。两唐书无王之涣传,新唐书艺文志中无其诗集记录,唐宋文 献材料中鲜有记载, 甚至连包罗万象的宋代公私书目中也未见其诗集 记录。在作品几乎不传世的情况下,诗人之英名竟也一路飘荡下来。 到了清代,曹寅主编的全唐诗中收录他的作品六首。此六首作品夯实了王之涣的文学史地位。 然而,登鹳鹊楼作者的署名却一直有争议。现存的古籍中, 此诗首次见于中唐时期芮挺章编辑的国秀集 。据考证,国秀集 是芮挺章应秘书监陈希烈、 国子司业苏源明的建议而编。 苏源明盛名 于唐代,杜甫与苏源明相交三十余年,杜甫的八哀诗之一即为其 所作。韩愈评价为“唐之

3、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 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国秀集开编约在天宝十二载,芮挺章 大约花了七到十年广泛搜集各家名诗,“探书禹穴,求珠赤水”,网 罗官员、平民、隐士之作品,精选 220 首所成。其中收录了王之涣 署名的凉州词二首 (另一首是“单于北望拂云堆”) 和(长宴词堤春水绿悠悠 ),而将“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以登楼之名归于布 衣朱斌名下。以地位论,王之涣是官员,朱斌是平民 ;以诗名论,朱 斌籍籍无名,不能与王之涣同日而语 ;且成书离王之涣去世不远,王 之涣家人健在,高适、王昌龄等健在,苏源明、杜甫、为诗集作序的 楼颖也在世, 很难想象他们能允许芮挺章将此佳作张冠李戴。 正因历

4、 来有署名争议,全唐诗收录此诗时兼顾两位作者,在卷 203 收入 朱斌登楼,注明“一作王之涣诗”, 在卷 253 王之涣名下收入 登 鹳鹊楼,注明“一作朱斌诗”。施蛰存亦指出这首诗是登近海的楼 台,不适于鹳雀楼。另一首佳作“黄河远上白云间”无署名争议, 命运貌似平缓许多。 传说慈禧太后看到书法家奉旨抄的扇面上少了一个“间”字, 以为书 法家欺负她没文化而大怒,书法家急中生智地断句为“黄河远上 , 文学分享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了 危局。这个传说反映出句读的重要,以及本诗、特别是“黄河远上白 云间”一句之深入人心。然而,连这句妇孺皆知的话也有疑点。这句话在国秀

5、集中为 “黄河直上白云间”, 全唐诗话、全唐诗中皆为“黄沙直上白 云间”。玉门关在嘉峪关外,那里看不到黄河,自古就有人提出诗人 如何能站在一个看不到黄河的地方想到黄河的疑问。“黄河”还是 “黄沙”成了千古谜案,众说纷纭。物候学家竺可桢特意实地勘察, 认为是错将黄沙传播成了黄河。 王汝弼更是说, “黄沙直上白云间 有甚么不好 ?诗人只用一句话就把边塞风光的典型特征概况出来,而 且上天下地,囊括包举,请问这是何等笔力 ! ”慈禧若是读过全唐 诗,肯定不会令书法家轻易过关。两首力作之外, 为人熟悉的王之涣轶事便是“旗亭画壁”, 而该 轶事细究亦伪。旗亭画壁出自薛用弱集异集 ,大意为:开元中, 王昌龄

6、、高适、王之涣 (被写作王涣之 )在酒楼聚会,遇到梨园乐工和 市井伎也来聚会。乐工、乐伎们喝酒唱歌,三位诗人以谁的诗被唱得 多为赌,边听边在墙壁上以指甲划线来记录被唱的诗数。 乐伎唱了王 昌龄两首、高适一首后,王之涣坐不住了,说乐人们都是乡巴佬、不 懂阳春白雪,又指着最漂亮的那位市井伎说,如果她不唱我的诗,我 就甘拜下风。 佳丽开口,唱的果然是凉州词。酒楼又被称为旗亭, 故此事被称为“旗亭画壁”。因其喜闻乐见,后被改编为传奇杂剧, 如明清两代均有人创作旗亭记传奇 。故事中提到“梨园乐工”,则必发生于长安或洛阳, 因梨园是玄宗特设的私人乐坊, 梨园弟子又 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乐人随玄宗往

7、返于东西二都。 开元二十 四年后,玄宗再未去东都洛阳。 所以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开元二十四 年前的东西二都或者是其后的长安。 而故事中, 乐人唱的第一首是王 昌龄诗歌芙蓉楼送辛渐,据考证,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九年 (741) 春夏以后, 则将故事限定为开元二十九年春夏之后的长安。 而彼时王 之涣刚赴任文安县尉,高适寓居淇上。次年二月,王之涣病故。三人 应无机会聚首长安。近一个世纪,陆续出土了王之涣及其妻李氏、 祖父、祖母、叔父、 堂弟、堂弟媳、堂侄、堂侄重孙共八人的墓志。经多方考证还原:王 之涣,原名王奂,后以字之涣为名,另取字季凌 (古籍中将王之涣写 作王涣之者,也许与其曾更名有关 ),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郡望为太 原晋阳,后迁籍至绛郡,又迁至邺,再迁至长安。到王之涣父辈时, 迁至洛阳。王之涣出生于垂拱四年 (688)洛阳私邸,卒于天宝元年 (742) 文安县县尉任上,次年葬于洛阳北原。王之涣排行第六,而非素来认 为的排行第七。一直以来,学界认为高适的和王七度玉门关吹笛 是高适唱和王之涣的, 是高王交游及王之涣出关的力证之一, 但当证 实了王之涣是王六而非王七后,这些论断又成了疑点。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