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302062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谢灵运诗歌中的鸟意象及其文学价值作者:徐维瑜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9年第2期摘 要:谢灵运作为南北朝的杰出诗人,其笔下的鸟意象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既承载 了凌云壮志的入世理想,也寄托着渴望归隐山林的臆想,书写了诗人徘徊在仕与隐之间的孤独。 谢灵运运用了比兴手法、移情手法以及感兴的手法等多样化的手法去丰富其诗篇中的存在的鸟 意象。在广泛吸收前人对于鸟意象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破了魏晋时期自然物玄理化的现象, 视鸟意象作为独立的客观对象,推动了后世文人笔下的鸟意象的文化内涵的发展。关键词:谢灵运 鸟意象 文化内涵诗文中的意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寄托着诗人独有的情感,最能体现诗人的品性。

2、 鸟类自古以来就是历代诗人笔下所青睐的对象,谢灵运作为南北朝的杰出诗人,游走与江南山 水间,花木鸟兽成为其诗中的主要意象,谢诗现存共一百一十一首,其中含有鸟意象描写的诗 共有十四首。关于谢灵运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其山水诗篇章的文化内涵解读,而极少有人就 谢灵运诗中的鸟意象作为独立对象而进行研究。鸟意象在谢灵运诗中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世人寄托自己情感,宣泄心中郁结不平的载体,展 现了其仕与隐的矛盾人生。谢灵运诗中的鸟意象种类丰富,既有如凤鸟、鹳雀、鸿雁等寄托人 生远大宏图理想的飞鸟意象,也有如天鸡、柳燕、海鸥等寻常可见的禽鸟意象来肆意抒发自己 的哀怨喜乐的情感。谢灵运诗中的鸟意象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3、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鸟 意象的文化内涵,使得鸟意象具有独立客观的存在意义,对鸟意象在后世诗歌的发展中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一、仕与隐的浮沉人生魏晋六朝时期,社会门第与等级制度森严,世族和门第观念是当时文人所无法超越的时代 局限,文人士子自小接受儒家的正统观念,将建功立业和光耀门楣视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谢灵 运的一生仕隐参半,在其人生沉浮的不同阶段,鸟意象成为他用于表达人生追求与人生状态的 不贰写照。(一)积极入世,翰飞之志谢灵运出身于名门且才高性傲,仕历晋宋两代,对于政治理想一直怀有美好的期望,然而 他所处的刘宋王朝采取了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刘裕重用寒门之士,士族位高而权微使得谢灵 运一度无

4、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鸟”双翅高飞的形象深入人心,则是魏晋文学中文人们 用以委婉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的象征与代表。因此,在其诗中所出现的鸟意象不少是用于表达自 己建功立业,施展宏图伟业的远大抱负。赠从第弘元其二中“憩凤于林,养龙在泉。舍潜就跃,假云翔天”,以龙跃凤翔之姿 态来比喻谢弘元的升任,表现了诗人给予了弘元很高的期望值,并且从侧面可以看出诗人对于 士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干实现建国立业抱负的高度认可。答谢谘议诗其四中“鸣鹄在阴, 自幽必显。既曰有声,因风易演”,以鹄与鹤的鸣声靠着风力得以传至远方来暗示贤士们即便 是处于幽昧之中,最终也会被朝廷了解而受到重用,此诗不但是诗人用来鼓励谢弘微,也是

5、用 于鼓励诗人自己,坚信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朝廷的赏识与重用。谢诗中除了直接以具体的鸟意象,如上文的“憩凤”“鸿鹄”来表现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 其诗中还经常出现“翰飞”一词作为鸟意象的另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诗人的远大志向与抱负。如赠安成中:“抚翼宰朝,翰飞戚蕃。佐道以业,淑问聿宣。”答中书中提及的“振迹鼎朝,翰飞云龙”,“翰飞”一词最早出现在诗小雅小宛中“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有大显身手之意。因此谢诗中以“翰飞”来表达自己渴望同飞鸟一般展翅,施展自 己的才华来辅佐朝政,表现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政治追求。(二)避世隐逸,缘起性空世道复杂,党争激烈,仕宦不如人意而贬谪不断,报国无门加之理想幻灭使得文

6、人士子不 得不寻觅精神家园来摆脱世俗欲念的羁绊,让生命回归自然,追求虚极静笃的致远境界。庄 子应帝王中曾提到莽渺之鸟“一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之乡,以处圹垠之野”,翔游于天 上乃至宇宙间,鸟便被赋予了无形的自由之思,鸟儿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形象成为文人笔下解 脱心灵枷锁追求乐隐怡闲之情的载体。晋宋时期政局混乱,个人理想与政治矛盾使得文人在仕途上屡屡遭到迫害,饱受身心的煎 熬,不论是出于对仕途的失意还是出于对避患的考虑,许多人选择了隐逸。谢灵运的仕途坎坷, 加之他曾经作为刘毅的记室参军而不为武帝所信任,其远大抱负一度得不到施展,政治上的郁 结使得他选择隐逸与山水之间来逃避现实。他两度出任郡守都是名仕

7、实隐,因此,他的隐更多 是一种对于仕的反抗,是一种不长久的豁达与释怀。在谢灵运诗中有极少的一部分鸟意象是具 有由仕而隐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一类的鸟意象来表达自己无意仕途而决心归隐,追求朴素的自 然情感。在斋中读书诗写有“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写于永初三年(422),贬谪于永嘉 之际,官衙内没有狱讼案件而显得清闲,官堂庭院空旷清静以致招来鸟雀止息觅食。反映了诗 人正处在一个清净自在的环境,闲适自得。“空庭来鸟雀”是出自于李善引注引鬻子中 “禹治天下,朝廷之间可以罗雀矣”。表达了谢灵运对于庄子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照 诗末的“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一句,更是表达了对于人生的一种旷达乐观的情

8、怀。佛教中有“缘起性空”的说法,吕瀓对此有过简要的解释:“般若,就其客观方面说是性 空,就其主观方面说是大智,把主观和客观方面联系起来,构成一种看法,谓之空观,而 空观的关键在于修智。” a在登石室饭僧(也作过瞿溪山饭僧)一诗中“忘怀狎鸥鯈, 摄生驯兕虎。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鱼鸟的自由自在使得诗人此时也忘怀尘世烦恼,身 心沉浸在自由观照的快意之中,与“摄生驯兕虎”的养生之道形成对照。这其中“狎鸥”出自列子黄帝“有好沤鸟者”的典故,最后得出“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缘起性空”,正是这“狎鸥”使诗人感悟到只有放下对于世俗 的牵挂,才能够不为外物所拘牵

9、的自由洒脱姿态。(三)半仕半隐,知音难觅纵观谢灵运的一生,他基本上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他隐而又仕,仕而复隐。他出身名 门,任性而又高傲,希冀于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生不逢时不能有所作为,归隐于 山水之际却又做不到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姿态,隐志不坚。隐居不能持久,对抗又无节制, 他的性格以及他的境遇使得他产生于世俗格格不入的违和感。台湾学者林文月曾对谢灵运有这 样一番评价:“谢诗擅长雕缋,人儿草木鸟兽彩色音响等鲜明繁富的外景,往往只是更强烈地 衬托了世人内心的孤独感,成为一种对比的效果。” b其诗表面繁缛绚丽,而实则蕴含了无比 的沉郁,而谢诗中有不少的鸟意象是用于刻写诗人的孤寂心态。如

10、在晚出西射堂中有“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孤单失群的雌鸟想念自己昔日的 伴侣,迷途的鸟儿思念自己曾经栖息的树林,诗人曾在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中写有“樵隐俱 在山,由来事不同”,十分明确地表现了其看待事物存在阶级观念,虽然他一生的追随者甚多, 是属于被人簇拥的那一类人,但是这些追随者大多是他的从属者,他和这些追随者并不处于同 一个阶级地位,因此在强烈的阶级意识下,造成了他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隔离状态,即便是 置身于众人之间也难以排遣孤寂。又如悲哉行中,诗人以“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作为诗篇的结尾。其中“鸟去岂 为听”与汉诗别诗其三中“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鸟辞 路悠长,

11、羽翼不能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怀有满腔的对于政治理想的不满与无奈却只能 一人独自承受而无从与他人诉说。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谢灵运诗中鸟意象文化内涵颇为丰富,既用于表达诗人积极入世的凌云之志,又表现诗人 忘却世俗的归隐之心,同时也是诗人陷入孤独而难以自我排遣情感寄托。谢诗中鸟意象文化内 涵正是借助于诗人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来丰富,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三种:比兴手法、移情手法 以及感兴手法。(一)比兴手法比兴最早源于诗经,朱熹在诗集传卷一中曾经给“比兴”这一中国文学传统手法 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兴这 一手法多有寄托之意。赠从第弘元其二和答谢谘

12、议诗其四中,以鸟作为兴象在开篇便奠定了一种积极进 取的姿态,表达了渴望为朝廷献出犬马之劳。赠从第弘元其二中以“憩凤于林,养龙在泉。 舍潜就跃,假云翔天”。起兴,再如答谢谘议诗其四中“鸣鹄在阴,自幽必显”,以鸟意 象之举作为发端,再由此及人事,用来表达诗人对于朝堂的一片热忱。又如在登池上楼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初春,诗人久病初起,登楼眺望,发现景 换物改,满园春意盎然于是触景生情而作诗,开篇便是“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以“潜 虬”和“飞鸿”自喻,托兴深切,在诗人看来不管是深潜而自媚的虬龙,还是高飞而声扬八方 的飞雁,都能够自得其所,来寄托一种不为世俗尘网所羁绊的生活状态。在悲哉行中,

13、诗人以“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做结,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想 要托鸟传音与友人诉说,却担心鸟辞力而不能胜,将这抽象的无形之思化为有形之物,来寄托 自己思念友人的强烈情感。(二)移情手法移情手法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受和感情移至鸟,从而赋予鸟本身并不存在的孤独感。在中 国“观象”和“取象”不同于对客体的单一的一种模仿或者是一种机械的类比,而是在于审美 观照中将外物之象与内心的意境融合,达到一种“意象合一”的境界,是心物相融的体现。谢 诗中这类鸟意象便是外物意象和内心意境融合的体现。在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一诗写于其担任宋国黄门侍郎又转为相国从事中郎年间,诗中末 句道:“晚暮悲独坐,鸣鶗歇春兰”。读来无不

14、孤独凄凉,“鶗”古汉语中同“鹈”,即杜鹃 鸟。谢灵运自认为做不到像杜鹃鸟一样先鸣,暗示自己日暮途穷,已经失去了施展宏图伟业的 机会,只能在家中独自一人陷入郁郁的悲痛之中。晚出西射堂中有“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诗人以鸟自况,将自己的孤独感移至 “羁雌”和“迷鸟”两个本没有情感的生命体,流露出诗人对于官场失意被外放永嘉,想寻找 归宿而不得的失落感。中国人讲究“以我观物”,强调心灵与自然物的和谐统一,将内心的情感投入到外在万事 万物之中,从而情景交融,达到个体心灵与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此时鸟正是诗人心灵 与自然统一的产物,诗人在这心物互答中创造了动人的鸟意象,给人无尽的审美享受,使得读 者

15、可以同诗人的孤独感产生共鸣。(三)感兴手法谢诗中鸟意象的感兴手法是指在诗文中鸟意象并没有直接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感,而是 作为景物或是表示一种时序性的表征来渲染环境氛围。如石门岩上宿诗这首诗是谢诗中孤独感比较强烈的一首,整首诗的格调都是忧郁的。 其中“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一句常为人所称道,诗人并没有将自我移情于鸟意象来直接 抒发自己的情绪,而是将鸟意象作为一种时序的表征。听到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稀少以至寥寥 而意识到鸟儿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听到落叶的簌簌声而知道山里起了叶枫。宇宙之广 大辽阔,人世之喧嚣,似乎都与诗人毫无关联,此刻此地,只有鸟鸣与风声陪伴着一个孤独的 诗人,塑造了一种静

16、谧的意境。类似表现手法还有如燕歌行中“秋蝉噪柳燕辞楹 ,念君行 役怨边城”的“燕辞楹”,燕子都要留在柱子上准备过冬,可是这位思妇的丈夫始终未归,仍 然戍在边城。这其中的鸟意象就是对于季节的一种表征,既体现了时序性,又烘托了初冬萧索 的氛围以及思妇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楚。逯钦立先生曾对鸟类有这样一番介绍:“窃谓鱼鸟之生, 为最富自然情趣者, 而鸟为尤显 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极言之,鸟与我同。” c 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与人的作息最为 接近,因此鸟意象也成为表达时序性的一种符号。如夜发石关亭中“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此处鸟归便是指代傍晚时分,船舶也 停靠在岸,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鸟归”点明的是时间状态,天色已晚,喧嚣与热闹都渐 渐褪去,留下的只有诗人在这寂静之地。表达相同手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