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018602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在20世纪末,我国的语文教育不幸地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社会各界从各个角度对它实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忧思”,但是,我国的语文教育还是带着挥洒不掉的遗憾即将进入新世纪。在经历了“忧思”和“尴尬”之后,语文教育应该走向哪里?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一、改革的基本理念 决定课程改革的因素是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和学生心理规律。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引发课程的改革。当前我国语文教育,正是由于这三个因素同时发生作用,因而必须实行改革。 (一)语文教学

2、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准确使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实行交际的水平是每位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水平,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尊重祖国语言文字的态度,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关爱以及使之

3、更加完善、规范的意识,提高使用语言的文明水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放胸怀、对世界各种文化及其差异持理解和尊重的态度。 再次,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水平的重任,即启发学生实行想像、联想,尤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同时,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能够协助学生理解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将来具备开放、自由、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地应对社会的水平,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4、。 (二)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发展,区域性差异以及家庭环境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差别都在增大。另外,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身心素质和兴趣爱好。无论这些因素是否存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多大,语文教学都要使每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加强自信心,并获得成就感,使他们学习和掌握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水平。 (三)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语文教学要遵

5、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语言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抓住学生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学生提供语言发展的适宜条件和环境,从而促动学生语言的发展。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应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由于外在要求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才能产生不断性的推动作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从

6、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强加的标准。学生是环境刺激的主动寻求者、选择者和主动探索者。所以,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四)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实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死记硬背抽象的符号和内容,而要与实际事物和对象本身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对周围、对现实世界实行深入的观察和理解,从而使语言文字与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知识与水平才具有旺盛的生

7、命力,才能在生活、工作中实行创造性的使用和发展。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等特点。学生语文水平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使用。语文教学要突破原来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选择素材范围的同时,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校内的语文学习与校外的社会生活相互贯通,才能使语文学习获得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所以,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杜绝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模式的做法。 在确保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同时,还应加强语文学

8、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配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 (五)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而且体现着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汉语义主象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时时处处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主动感知整体领悟阅读材料,尤其鼓励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不要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强硬地破坏或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产生不同见解和情感体验是

9、正常的,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探索意识和研究能力,形成不惟书、不惟师的多元价值判断能力。重视养成学生勤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文明习惯,使其成为学生自觉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所有过程和方面。 (六)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和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要求每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备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时效性等特点要求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具备较高的捕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书

10、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 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对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材料传递丰富的信息,达到较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并能收到较强的表达效果。 在高科技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能否立足和发展的关键。语文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变化,鼓励学生充分

11、利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获得选择、判断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准确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目的和要求的恰当表达能力。 (七)建立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评价机制 每位公民的语文素质,不仅表现在他是否掌握了语文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要看他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去观察和认识日常生活,并将其表现出来。因此,语文教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评价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又要评价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理解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和方法。要采取全面的、动态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习作、阅读及测验等各种考

12、查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给学生和教师都留有一定自主空间的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尝试构建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传统课程理论的目标体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首先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学这方面的特点尤其明显。自从1903年语文学科独立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试图建构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从经学的藩篱挣脱出来之后就要有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一学科区别于它学科的基本条件。为了语文学科的独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人们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此相对应的是,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

13、求学生打好“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认为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实际上还是把知识放在首位。现在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有人概括为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比较而言,现行大纲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原来强调知识的学习是重大的进步。如上所述,传统的课程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它们基本上与此相符合。然而,现代课程理论认为,目标体系应该首先是情感态度、其次是能力、最后是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和情感态度换了位置。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是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

14、发挥的作用,这方面的培养比学习和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并认为这才真正是学科学习最为重要的内容。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现尝试把语文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分为情感态度养成、能力发展和语文知识、文化的积累三个领域。在这个体系中,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情感态度养成 1.具有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及使之更加规范、完善的意识,并且具有严格要求自己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态度。 2.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兴趣,并获得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3.在一般场合和情景中,有用标准的语言

15、文字阐明观念、表达情感的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4.有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具有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得体使用语言的文明习惯。 5.在对传统文化体会和认识的同时,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能力发展 1.听说。 (1)在听课、听报告、听广播以及与人交谈时,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要点和态度倾向,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要点和转达主要内容,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分析。 (2)在一般的场合和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说话时语言连贯,语音语调清晰、得体,词语恰当。 2.阅读。 (1)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的时候,能够对其进行整体感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并产生共鸣,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能够迅速认识、理解各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加以概括判断,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3)认识、体会文章中主题、语法、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 (4)熟练地运用精读和泛读方法,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较强的语言感受力。 (5)能从报纸杂志和电影电视等信息源中选择、概括、整理信息。 (6)用标准语音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些诗词、名篇或片断。 3.写作。 (1)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