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016774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 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 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 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 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 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 原因 对策【目录】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2、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 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 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 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 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 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 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 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 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一、

3、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 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 一种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 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 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 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当今社会,攻击性在不断增加,其产生的原因也各种各样,如生物学 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一)生物学因素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

4、脑的左右 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有研究表明,具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 左半球抵抗干扰的能力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能力较弱,这也许是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愿意。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的小朋友很爱 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由于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 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至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毫无目的的对其他 小朋友进行人身生攻击。(二)家庭环境的影响1父母遗传给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的神经系统较兴奋,情绪比较爱激动,那么这种兴奋性神经 系统及爱激动的情绪就会遗传给孩子,这些生理上的特征一旦遇到适合

5、其 生长的土壤,就会很快引发攻击性行为。2.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及抚养方式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1第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行为大多数都来自于与父母 的模仿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和对儿童错误的指导方式及活动监督都会使幼 儿产生攻击性行为。例:记得暑假在某早教中心实习的时候遇见过这样一个孩子和家长。 该儿童是个很活泼的儿童,但是每次他走进园里都会飞快的冲进游乐区, 毫无目的的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或是趁其他小朋友不注意对他进行人身攻 击,当作为老师的我们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时,家长居然表现出一种毫不在 乎的样子。这个例子中母亲对其孩子的行为毫不在乎的态度就是一种错误的活动 监督方式,母亲的这

6、种态度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愈演愈烈,母亲对孩子 的错误行为不作出正确的指导方式就会导致孩子在做错事情时也不会感觉 自己错了,慢慢的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习惯,当他与其他小朋友 发生矛盾时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攻击性行为。再有,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完整、不温馨的家庭中,就会使其缺乏安全感,从 而导致对他人的戒备心理增强,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采取暴力行为,从 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形成。第二,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尤其是长辈把孩子视为掌 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过分宠爱,不管发生 什么样的事情都认为是他人的责任,以致养成孩子独占、霸道的性格习惯。 如

7、,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有没有摔 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他。”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 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认识到是自己摔倒导致 的疼痛。久而久之,儿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到了幼 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人,不能与人协商,渐渐的就会 形成攻击性行为。第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过分约束幼儿的 行为,干涉其兴趣爱好,不让孩子随便说话、做事,为孩子报各种孩子并 不感兴趣的兴趣班这就减少了幼儿与外界接触的时间,久而久之儿童会产 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就会毫无节制的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第

8、四,父母对孩子正常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与选择朋友干预较少, 也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上面的例子中儿童平时很爱打人,当教师 与家长沟通,家长表现出的毫不在乎的态度助长了儿童爱打人的心理。如 果孩子总是与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儿童玩耍,慢慢的就会学会那种行为, 如果父母对于儿童选择朋友毫无干涉,任其与任何小朋友玩耍,也会助长 其攻击性行为。(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对于儿童来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度过,因此, 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对幼儿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处理都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第一, 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儿 童有偏见,一再

9、批评该儿童,这样其他小朋友 也会对这个小朋友产生偏见, 儿童经常处于这种被排斥,不被接纳,缺乏关心、表扬的环境中,就会怀 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该儿童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 与欺负就会对其他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是防备行为,时间长了这种防备行 为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第二,教师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在上课时, 教师一再强调类似于“谁做的最好”“谁谁谁最棒”的问题,时间长了就会 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行为会 转化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竞争行为,导致班集体中出现具有攻击性行为的 儿童。第三, 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2

10、例:记得暑假在某个早教中心实习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园 里的游乐区内有个供儿童过家家的小厨房,厨房里的玩具每件只有一样, 因此,小朋友们经常会为抢玩具发生矛盾。我们都知道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的儿童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分析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不能 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合理的安排活动与休息时间,让所有 的孩子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休息,而活动区内的玩具有不准备充分,小朋 友很有可能就会因为抢玩具而争吵,甚至伸出手去打人,慢慢的这种习惯 就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在活动期间教师只是为儿童分发玩具, 而不分配他们各自的任务,这样他们就不会养成商量讨论的合作意识和团 结友爱的精

11、神,而是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甚至是抢别人的玩具,这样极 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四)学前儿童个体与攻击性行为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 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观重要的影响。第一,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 响。一般来说,而儿童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 问题,其行为也就越接近于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亲社会行为。同样的,自 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儿童,其攻击习惯行为也就较少。第二,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受其人格特点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 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儿童的人格特点也个不相

12、同。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 童具有高冲动性的特征。例如脾气暴躁、易被激怒等。而且,他们的价值 观往往与社会正常的价值取向相背离,从而促使易怒情绪特点和攻击性行 为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受到体罚,在相同的情况下,该 儿童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驱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第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受其自身的社交技能水平与个体固有经验 的影响。如果儿童经常遭到他人的排斥或父母的虐待,就会缺乏正常的交 往技能,而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 原因。(五)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也会引发或助长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越来越普遍,其对人们的影响也越

13、来越大。 尤其是对善于模仿但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儿童来说,其负面影响是无比 巨大的。先进社会,儿童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影视作品中的某 些片段、环节获得的。同时,他们会把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某些与兴趣的 情节或言语直接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尤其是对暴力情节的好奇心更容易 使他们把大众传媒中暴力情节转换到现实中,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就会 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形成攻击性行为。既然影响幼儿攻击下那个行为的因素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应采取一些 措施减少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幼儿健康成长。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一)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第一,社会认知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龄前

14、儿童 攻击性行为的控制能力主要依赖其社会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幼儿的社会 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其他人的利益、痛苦和幸福。相反,社会 认知水平越高,儿童就越易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行为就会向着 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亲社会行为方向发展。所以,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 平有助于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第二,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 幼儿的移情能力越低,其攻击性行为形成的概率越高。如果让攻击者充分 体验期攻击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就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其攻击性行 为。如,当儿童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时,引导他回忆一下自己摔倒时的疼 痛,并与其讨论这种行为时不被接受的,告

15、诉他们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 这样就能使其体会到他人的痛苦,从而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二)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学龄前儿童由于缺乏知识经验,自控能力较弱,社交技能与说平也比 较低,所以当同伴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经常会因为缺乏解决人际关系问 题的策略,而采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年龄小的儿童要比年龄大的儿 童表现的更为突出。例如;当别的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时,小班的小朋友会 去抢回自己的玩具,迫使其把玩具还给他,由此而发生争吵;而大班小朋 友就会采取不一样的策略,他们会向对方要回自己的玩具。因此,当儿童 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冲突与矛盾时,应教他们多向老师和家长请教,或 者成人主动

16、利用价值澄清、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话活动、 情景表演、故事讲述等,组织儿童参与讨论、学习、观察,为儿童树立正 确的榜样,鼓励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如等待、合作、谦让等,减少 和避免攻击性行为。对于被攻击的幼儿,教师应告诉他们,与其哭和告状, 不如采取有效措施,被攻击的幼儿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有时甚至可以适 当反抗,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的自我保护又可以使攻击者受到挫折。当攻 击者的行为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三)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心理宣泄法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应鼓励人们时不时的发泄内心的不满, 否则这种冲击性冲突积聚到一定极限就会以暴力的性质发泄出来。因此, 他大力推崇宣泄法。攻击挫折理论也认为,人们一旦被挫折情绪激怒,愤 怒的情绪就会作为具有攻击危险的准备而存在,愤怒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 才能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行为。宣泄是一种有效地消除攻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