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试验心得体会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00944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材料试验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材料试验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材料试验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材料试验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材料试验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材料试验心得体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材料试验一、材料的表现密度试验:1、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颗粒状材料包括内部封闭孔隙体积的表现体积,计算材料的表 现密度,未确定材料的空隙状况提供依据。(2)、试验方法有容量瓶法和广口瓶法,其中容量瓶法用来测定砂的表观密度, 广口瓶法用来测定石子的表观密度。本试验以砂和石子为例分别介绍两种试验 方法。2、主要仪器设备天平、烘箱、广口瓶(1000ml)、容量瓶(500ml)、方孔筛(4.75mm)等3、实验准备(1)、将砂缩分至660g左右,在温度为(105C5C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量, 待冷却全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2)、将石子筛去公称粒径5mm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规定

2、的质量,刷 洗干净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4、试验步骤(1)砂的表观密度试验称取烘干的式样300g(m0),将试样装入容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的 刻度,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 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鱼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十瓶外水分,称其 质量(mJ。倒出瓶内的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瓶内注入冷开水至刻度线, 赛紧瓶塞,擦十瓶外水分,称其质量(m2)。(2)石子的表观密度试验将试样侵入饱和,装入广口瓶中,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覆盖瓶口,以上下 左右摇晃的方法排除气泡,气泡排尽后,向瓶中添加饮用水,直到水面凸出现瓶 口边缘。然后用

3、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擦十瓶外水后,称 出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m1).将瓶中试样倒入浅盘中,放入(105C 5C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待冷却全室温后称其质量(m0)。将瓶洗净并重 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十瓶外水分后,称出水、瓶和玻璃片 总质量(m2)。5、结果整理(1)表观密度p、,精确到0.01g/cm3:P=(m0/m0+m2-m1)-at式中:m0-烘干后试样的质量,gm1-试样、水、容量瓶(或广口瓶与玻璃片)的质量,gm2-水、容量瓶(或广口瓶与玻璃片)的质量,gat-不同水温下砂(石子)的表观密度修正系数。当温度为 15C、16C、17C

4、、18C、19C、20C、21C、22C、23C、24C、 25C时,相应的修正系数分别为 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2)以两次实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0.02 g/cm3须重新试验。二、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1、实验目的(1)确定或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并根据经验评定捻聚性和保水性, 来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以满足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要求。(2)测定流动性的方法有坍落度法和维勃稠度法两种。本实验介绍坍落度 法。2、主要仪器设备坍落度筒,捣棒,小铲,铁板等。3、试验步骤(1)湿润坍落度筒及底板,在坍落度

5、筒内壁和底板上应无明水。底板应放 置在坚实水平面上,将各材料称量后,在铁板上干拌均匀。把筒放在 底板中心,然后用脚踏住两边的脚踏板,是坍落度筒在装料时保持位 置固定。(2)把按要求取得的混凝土试用小铲分三层均匀地装入筒内,每层用捣棒 插捣25次。顶层插捣完后,刮去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3)清除筒边地板上的混凝土后,垂直平稳地提起坍落度筒。测量筒高与 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即为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 度值。坍落度筒题离后,如混凝土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坏现象,则应重 新取样另行测定;如第二次试验仍出现上述现象,则表明该混凝土和 易性不好,应与记录备查。(4)观察坍落后的混凝土试体的

6、黏聚性及保水性,黏聚性的检查方法是用 捣棒在已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侧面轻轻敲打,此时如果锥体逐渐下沉, 则表示黏聚性良好;如果锥体倒塌,部分崩裂或出现离析现象,则表 示黏聚性不好。保水性以混凝土拌合物稀浆析出的程度来评定。坍落 度筒提起后如有较多的稀浆从底板析出,锥体部分的混凝土也因失浆 而骨料外露,则表明此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不好;如坍落度筒提起 后无稀浆或仅有少量稀浆自底部析出,则表示此混凝土拌合物保水性 良好。4、结果整理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值以毫米为单位,测量精确至 1mm,结果修约全 5mm。二、针入度测定1、通过实验测定石油沥青的针入度,为划分沥青牌号及判定沥青质量提供 依据。2、针入度

7、仪、标准针、恒温水槽等3、试验准备(1)将预先除去水分的沥青试样在电炉或砂浴上小心加热,不断搅拌以防 止局部过热并消除气泡,加热温度不得超过试样估计软化点100C. 加热时间不得超过30min,用0.60.8mm筛网过滤。(2)将试样倒入盛样皿中,试样厚度不小于30mm,并盖上盛样皿,以防 落入灰尘。盛有试样的盛样皿在15C30C室温中冷却11.5h (小盛 样皿),1.52h (大盛样皿)或22.5h (特殊盛样皿)。(3)调整针入度仪使之水平。检查针连杆和导轨,以确认无水和其他外来 物,无明显摩擦。用三氯乙烯或其他溶剂清洗标准针,并擦干。将标 准针插入针连杆,用螺丝固定。按试验条件,加上附

8、加砝码。4、试验步骤(1) 从恒温水浴中取出达到恒温的盛样皿,并移入水温控制在试验温度 0.1C(可用恒温水槽中的水)的平底玻璃皿中的三脚支架上,试 样表面上的水层深度不少于10mm.(2) 将盛有试样的平底玻璃皿置于针入度仪的平台上,慢慢放下针连杆, 用适当位置的反光镜或灯光反射观察,使针尖恰好与试样表面接触。 拉下刻度盘的拉杆,使之与针连杆顶端轻轻接触,调节刻度盘或深 度指示器的指针指示为零。(3) 用于紧压按钮,同时开动秒表,使标准自动下落贯入试样,经规定 时间(5s)停压按钮使针停止移动。(4) 拉下刻度盘拉杆与针连杆顶端接触,读取刻度盘指针或位移指示器 的读数,精确至0.5 (0.1

9、mm)。(5) 同一试样平行试验至少三次,各测试点之间及与盛样皿边缘的距离 不应少于10mm。每次试验后应将盛有盛样皿的平底玻璃皿放入水 槽,是平底玻璃皿中的水温保持试验温度。每次试验应换一根干净 标准针或将标准针取下用蘸有三氯乙烯溶剂的棉花或布皆净,再用 干棉花或布擦十。(6) 测定针入度大于200的沥青试样时,至少用三支标准针,每次试验 后将针留在试样中,直至三次平行试验完成后,才能将标准针取出。5、结果整理(1) 同一试样的三次测定值中得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在下表所示的允许 偏差范围内时,计算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取整数作为针入 度实验结果,以0.1mm为单位。(2) 当实验值不符合此

10、要求时,以重新进行试验。针入度测定允许最大差值针入度最大差值针入度最大差值049215024965014942503508四、延度测定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石油沥青的延度,为划分沥青牌号及判定沥青质量提供依据。2、主要仪器设备延度仪、试模、试模底板、恒温水槽、温度计、砂浴或其他加热炉具、甘油滑 石粉隔离剂(甘油与滑石粉的质量比为2:1)、平刮刀、石棉网、酒精、食盐等。3、实验准备(1) 将隔离剂拌合均匀,涂干清洁干燥的试摸底和两个侧模的内侧表面, 并将试模在试模地板上装妥。(2) 将预先除去水分的沥青试样在电炉或砂浴上小心加热,不断搅拌以防 止局部过热并消除气泡,加热温度不得超过试样估计软化

11、点100C.加 热时间不得超过30min,用0.60.8mm筛网过滤。然后将试样呈细流 状仔细地自试模的一端至另一端往返数次缓缓注入模中,使试样略高 出试模,灌模时应注意加使气泡混入。(3) 试样在室温中冷却30-40min,然后放入25C0.1C的恒温水槽中,保 持30min后取出,用热刮刀刮除高出试模的沥青,使沥青面与试模面 齐平。沥青的挂法应自试模的中间刮像两端,且表面应刮的平滑。将 试模连同底板在侵入25C0.1C的水槽中恒温11.5h。(4) 检查延度仪延伸速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移动滑板使其指针正对标尺 的零点。将延度仪注水,并保持温度为25C0.5C.4、试验步骤(1) 保温后的试

12、件连同底板移入延度仪的水槽中,然后将盛有试样的试模 自玻璃板或不锈钢板上取下,将试模两端的孔分别套在滑板及槽端的 孔分别套在滑板及槽端固定板的金属柱上,并取下侧模,水面距试件 表面应补小于25mm。(2) 开动延度仪,并注意观察试样的延伸情况。此时应注意,在试验过程 中,水温应始终保持在试验温度规定范围内,且仪器不得有震动,水 面不得有晃动。试验中,如发现沥青细丝浮于水面或沉入槽底时,应在水中加入酒精 或食盐,调整水的密度至与试样相近后,在进行试验。(3) 试件拉断时,读取指针所指标尺上的读数,以cm表示。在正常情况下, 试件延伸时应成锥尖状,拉断时实际断面接近于零。如不能得到这种 结果,则应在报告中注明。5、结果整理(1) 同一试样,每次平行试验不少于三个。取平行测定的三个结果的算术 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2) 诺三次测定值不在平均值的5%以内,但其中两个较高值在平均值的 5%以内,则舍去最低值,取两个较高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否则 重新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