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001477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 周 健 2007夏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

2、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二、母语和第一语言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3、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三、外语和第二语言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

4、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学习”(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无意识有意识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无计划有计划无教材有教材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无序输入 有序输入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 外语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国人汉语教学 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1)语言教学2)第二语言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对外国人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果简单地概括一下,语言教学理论可以分为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首先是语言理

5、论,因为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如何教语言必然涉及到人们对人类语言和语言活动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语言是什么。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包括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制定语言教学原则和教学大纲,选择适当的语言材料,编写合用的语言教材等等;“怎么教”包括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那就要研究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以及社会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还有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等等。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范围包括三大领域,即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 基础理论包括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教

6、学理论包括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汉语教学理论。 教学法贯穿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和评估等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中。内容十分广泛。例如,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怎样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怎样处理理论讲解和言语操练的关系,怎样处理学生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怎样进行语言内容和相应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怎样进行语言要素的训练,怎样进行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怎样安排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节奏、调节课堂气氛,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板书,怎样提问都是教学法要研究的问题。它们包括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些不同层面的问题。 第三节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第二语言

7、学习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学习规律,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 在语言教学中,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把“教”放在主导地位,因而重视的是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才开始受到广泛的注意。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母语习得方面,把成人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纳入到母语习得的研究之中。后来又逐渐发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第二语言的学习理论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出现了许多很有影响的理论和假说。 比起英文的Teaching,中文的“教学”一词固然很好地反映了“教”与“学”两方面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一直以“教”为主,人们对“教”的研究多,忽略了对“学

8、”的研究。因此,国内对语言学习理论的专门研究,起步更晚,我们要介绍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都是来自西方的,而西方现有的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的。由于人类认知规律的共同性和语言的共同性,这些假说和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汉语学习理论研究有借鉴作用。但汉语又是离印欧语言谱系较远的一种语言,汉语的很多特点,必然给汉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带来不少特殊的问题。 1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rm Chomsky) 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先天论”(也叫“内在论”Innate Theory)的语言认知理论。他认为正常的儿童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能掌握规则抽象的语言,说

9、明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遗传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而不是斯金纳、布龙菲尔德等行为主义语言学派所说的刺激反应)儿童掌握了语言规则,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独有的语言知识的能力。科德等人提出“内在大纲”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按其头脑中的“内在大纲”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2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 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产生最大影响的创造性构造理论是克拉申(Krashen, S. D.) 于19771982年提出的“语言监控模式”假说(The Monitor Model) 也

10、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这一理论共有五个假设。 第一、习得学习假设(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第二、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第三、语言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第四、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第五、感情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的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全面的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界受到极大的重视与研讨,同时也带来很多批评意见。3塞林格的“中介语”理论

11、 中介语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创立的,1972年塞林格(Selinker, L)发表了中介语(The Interlanguage) 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已趋向成熟。根据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学的语言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种连续体,在这一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鲁健骥先生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中介语的特点有1. 可渗透性;2. “化石化”现象;3. 反复性。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

12、中介语研究一般集中在以下两方面: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学习者外语的错误分析(也叫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从形式上说有四大类型: 遗漏(少成分),例如:*打球(打)了三个钟头。*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你不(要)做那件事。误加(多成分),例如:*他非常(很)高兴。*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房间(被)打扫干净了。 误代(所用不当),例如:或者还是,一点儿有一点儿,不没,刚刚才,还还有,关于对于,举行进行,次下儿等成对的词语中,发生误用的情况。还有语法的误代,如,(太晚)来(应用补语“来得太晚”而误为状语);他的话我(不能)听见;以及句式的误代,如,请你带这本词典给小李。

13、(应用“把”字句),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不能用“把”字句) 错序(词序有误),例如:*(常常)我们去旅行。*我洗干净了(把衣服)。*老师(把)打开了教室的窗户。还有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的排列错误也是常见的问题等等。 4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论舒曼(Schumann) 在1978年提出了“文化合流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文化合流理论强调第二语言习得是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所决定。距离越近,第二语言就越容易获得。文化合流理论力图说明在第二语

14、言习得过程中,对第二文化的认同感对于语言习得的关键作用。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如果学习者对于第二文化有崇拜感、有亲近感、有认同感的话,他就容易习得第二语言。对于第二文化的好感可能来自语言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来自家庭的、社会的价值观。第四节 影响学习进度与效果的因素1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动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千方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2态度态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指人对

15、某一目标的信念;情感,指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也即对事物的褒贬反应。意动,指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 外语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外语学习上的倾向。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那种;一般来说,融入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掌握二语,有时工具型动机也能。有时两种动机同时起作用。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程序并无影响。3年龄直觉和经验告诉我们,年龄在母语和二语习得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理因素。那么,学习外语到底有没有临界期和关键期? 从母语习得来看,小孩如果过了一定的年龄,即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