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3000641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申请评审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请评审编号珠 海 市 教 育 科 研 课 题申请评审书课题类别: 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 学科教学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 申请人姓名: 刘晶萍 所在单位: 珠海市香洲区香华实验学校 珠海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填表时间: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自筹资金承诺函珠海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如本课题获得立项,无论资助经费是否达到申请的数额,我单位都承诺投入足够的资金,确保本课题顺利实施。 单位负责人(签名、公章): 年 月 日填表注意事项 1、本表请按栏目如实填写。没有可填的填写“无”。2、课题类别分重点课题、规划课题(含自筹经费课题)二类,由申请人选择填写。3、学科分类按综合研

2、究、学校发展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学生教育研究、其它研究等类填报。4、申请人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者不填A表第二项“推荐人意见”。5、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承担具体任务,不含课题主持人。6、本表分A、B两表,A表为申报人及课题组有关信息页,B表为课题设计论证页,按限定字数填写各项内容。7、通过评审后,课题申请人用A4纸双面打印课题申报书(A、B表一起装订)一式3份,经逐级加具意见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8、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地址:市教育局4号楼410室。联系电话:2121730。A表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问

3、题解决”的教学研究学科分类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申请课题类别规划课题主持人姓名刘晶萍性别女民族回出 生年 月1965年 10月 行政职务副校长专业技术职务小高学科专长数学最后学历本科最后学位学士手机号码15907567666工作单位珠海市香洲区香华实验学校办公电话:2265090单位传真:2264814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兴业路52号7栋香华实验学校邮政编码519000电子信箱主要参加者姓名年龄职务职称学历学位任务分工工作单位黎新艳35学科组长/小高本科教学实践、信息采集香华实验学校 宋文霞 43备课组长/小高本科教学实践、资料整理香华实验学校 刘 玲 41备课组长/小高本科教学实践香华实验学校

4、李丽娟 40 中 高本科教学实践香华实验学校 何 文 45备课组长/小高本科教学实践香华实验学校 周海英 46备课组长/小高本科教学实践、资料整理香华实验学校 陈裕君 39备课组长/小高本科教学实践香华实验学校 谭永红 34备课组长/小高本科教学实践、资料整理香华实验学校 李 芹 32 小 高本科教学实践、信息采集香华实验学校 周玉玲 27 小 高本科教学实践、信息采集香华实验学校 董影威 31 小 一本科教学实践香华实验学校 何胜娣 31 小 一本科教学实践香华实验学校 朱文静 27 小 一本科教学实践香华实验学校 张 帅 27 小 一本科教学实践、资料整理香华实验学校预期最终成果BCGA.

5、专著B. 论文C. 研究报告 D. 工具书 E. 电脑软件F. 教材G.其它申请资助经费(元)预计完成时间2014年7月10日经费类别BA资助 B自筹开户银行及单位国库支付中心账号(B类免填):二、推荐人意见不具有中级(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主持人,应当由两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同学科教师加具推荐意见,包括对申报人的敬业精神、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学习与研究的态度等方面作出评价。推荐人一姓名职务职称学科与专长工作单位主持过的课题名称与立项单位推荐意见: 推荐人签名: 年 月 日推荐人二姓名职务职称学科与专长工作单位主持过的课题名称与立项单位推荐意见: 推荐人签名: 年 月 日三、审

6、批意见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是否同意为本课题提供相关保障条件和承担信誉保证的意见:本单位完全了解珠海市教育科研 “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组提供所需的各项经费,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请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意申报。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2、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3、市教育局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B表学科分类:课题名称:编号四、课题设计论证(限4000字内)。(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7、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概念界定 “问题解决”是指利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境达到目标状态的情境过程。其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阶段,可以划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融于“数与计算”等领域的“常规”应用问题,它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学会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另一类以现实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经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挑战性的“非常规”应用问题,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

8、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必须随时根据变化作出抉择,于是世界各国都开始注意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之中。根据数学广泛应用的基本特征,西方(尤其是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口号;同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20世纪

9、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英国Cockcroft报告指出:那种把数学用于各种情况的能力,我们叫做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郑毓信教授认为“问题解决”即是指如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主张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提倡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作为对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回应,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把“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一,并贯穿于四大

10、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议题。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将原来总体目标中四个方面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社会的适应能力更为重要。3.选题的意义自2001年数学新课程实验启动后,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中一直占有突出地位的“应用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各种各样的讨论来看

11、,解决问题“扮相十足”,应用题则“灰头土脸”,甚至在教学时教师忌讳谈应用题,深怕自己太“落后”。有人认为:新课标教材“取消”了应用题,就意味着应用题的教学降低了,应用题不需要重点教了。通过一轮多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课程改革对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改革不是废弃传统,而是基于继承的创新,基于发展的完善。应用题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小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于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新课程打破了原来应用题的体系,将其整合进了其他的学习领域

12、。传统教材中应用题相对集中,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分类型编排,由易到难,体系清晰;但在新教材中这种编排体系被打破,在编排方式上化“整”为“零”了,尤其强调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第二,应用题教学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还有所提高。传统教材应用题的条件不多不少,问题明确,学生主要通过模仿、练习,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解题能力。而在新教材中,“问题解决”提供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已经编制好的题目,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情境提供给学生,其信息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所呈现的信息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类型可套,没有现成的方法可搬,需要学生观察、识别、选用有用信息。第三,应用题仍然需要重点教。传统教材中应用题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师生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新教材中虽然传统应用题的内容被分散、整合进了计算教学,但它不是计算教学的附庸,它仍然是新教材整个“问题解决”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问题解决”有两个基本的课程渠道:一是应用题教学;二是实践与综合。因此,新教材中“应用题”仍需要重点教学。 由此可见,“问题解决”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也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