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996859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四 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 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 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 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着 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 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 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 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

2、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 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二、古今异义1 、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 , 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

3、字结构,其义为”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7、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三、一词多义1、归 而皆背晋以 归梁 归顺 君臣相顾,不知所 归 返回 2、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 祭告 具 告以事 告诉告 之于帝禀告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 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 困之 ( 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 困矣 (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 困 (困难 ) 5、

4、微祸患常积于忽 微 (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悄悄地 ) 从数骑出, 微行入古寺 (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6、其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 其 衰也 (语气词) 其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 其皆出于此乎? ( 大概,表揣测语气 )7、而而 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及凯旋 而 纳之表顺接以三矢赐庄宗 而 告之曰表递进8、以与其所 以 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方其系燕父子 以 组介词,用而皆背晋 以 归梁相当于“而” ,表顺接盛 以锦

5、囊 用,介词9、与契丹 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与 尔三矢 给,动词四、通假字及仇雠已灭 ? “雠”同“仇”,仇敌 ?,表示“的原因”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 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4)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5)泣 下沾襟下:掉下2、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乱:作乱3、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 ,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4、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 : 在夜里4). 乱者 四应四:在四面5、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 成功的消息6、使动用法(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6、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2)凯旋而 纳之 纳:使收藏(3)至于誓天断发 使断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1) “者,也”此三者,吾遗恨也(2) “也”式A、梁,吾仇也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无标志式燕王 , 吾所立2、被动句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3、倒装句( 1 )定语后置 其意气 之盛2)介词结构后置A、盛以锦囊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而告以成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4、省略句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

7、哉E、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于)庙5、. 固定句式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难道吗6、翻译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翻译: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翻译: 交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3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 下笑。翻译: 因此,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 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七、课文简析(一)论证方法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

8、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 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 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 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 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 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 “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2、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

9、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 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 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 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 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 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二)语言特色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 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

10、, 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 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 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 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 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 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 五代史 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

11、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 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 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 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 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八、解题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 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

12、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 人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 它进行论证:(1) 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2) 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 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3) 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 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 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