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99468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创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第一,房屋建筑抗震性能首先取决于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不仅仅是取决于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还要严格的遵循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国家根据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震害的严重性确定各地区基本设防烈度,这是各地区抗震设计的基本参数,主要代表地面加速度的大小。对具体房屋,需要结合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即确定设计烈度和抗震等级。对一般建筑,设计烈度就是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愈高,抗震能力愈强,但建筑造价也愈高。第二,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合理的抗震设计密切相关。抗震设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定合理的抗震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物满足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2、、大震不倒 ”的抗震目标。高层住宅主要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抗震性能相对较好。因此,无论板式住宅还是点式住宅,只要设计合理,都可满足抗震要求。多层住宅大部分采用砖混结构,目前多采用现浇楼板,并采取设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措施,或者采用框架结构,大大增强了抗震能力。第三,房屋抗震性能还与施工质量等其他因素有关。在建筑房屋是还应加强施工质量监督、规范,对建筑的使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

3、建筑,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 乙、 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 GB50223 的规定。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1 甲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

4、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5 .1.4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 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3.2 地震影响3.2.1

5、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或本规范第 1.0.5 条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表征。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 的规定。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地区内的建筑,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 度和 8 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3.2.3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本规范的设计地震共分为三组。对n类场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应分别 按 0.35s 、 0.40s 和 0.45s 采用。注:本规范一

6、般把“设计特征周期”简称为“特征周期”。3.2.4 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 A 采用。3.3 场地和地基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3.3.2 建筑场地为I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7、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3 建筑场地为出、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度( 0.20g )和 9 度( 0.40g )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4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3 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4 .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3.4.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

8、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3.4.2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 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当存在表 3.4.2-1 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2-2 所列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时,应符合本章第 3.4.3 条的有关规定。3.4.3 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结构, 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9、)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5 倍;2 )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 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应计及扭转影响。3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 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 的增大系数;2)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 5

10、。3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同时符合本条1 、 2 款的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范3.4.4 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性, 有关章节的规定。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3.4.6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3.5 结构体系3.5.1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

11、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5 .5.3 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宜有多道抗震防线。2 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 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3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3 .5.4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

12、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 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3 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4 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5 .5.5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2 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3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5 .5.6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应保证地震时结构

13、的稳定性。3.6 结构分析3.6.1 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 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3.6.2 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 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此时, 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3.6.3 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 10 时,应计人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注:重力附加弯矩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层

14、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矩指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3.6.4 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在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的横隔板, 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3.6.5 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 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 以及本规 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 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其他情况, 应采用空间 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3.6.6 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2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淮的规定,

15、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 和依据。3 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 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4 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5 .7 非结构构件1.1.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 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1.1.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1.1.3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1.1.4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1.1.5 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1.1.6 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3.8.1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8 、 9 度的建筑。3.8.2 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