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税收重大事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989732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年税收重大事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税收重大事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历年税收重大事件 乐山市重大事件 摘自:乐山市政府网站20X年12月11日 【历史沿革】 乐山古称嘉州。公元1734年,设乐山县。县南有洛山,当地读乐为洛,又作乐山。一说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 195年,设乐山专区,属川南行署区。乐山专署驻乐山县。辖乐山、犍为、沐川、屏山、雷波、马边、峨边、峨眉、井研等县。 1年,由犍为县析置五通桥市,属乐山专署领导。乐山专区辖1市、9县。 152年,乐山专区属四川省领导。 1953年,原眉山专区所属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驻洪川镇)、丹棱6县划入乐山专区。辖市、15县。 195年,五通桥市改为省辖市,委托乐山专署

2、代管。 195年,将雷波、马边、峨边3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马边2县委托乐山专署代管。乐山专区辖1市、1县。 5年,将屏山县划归宜宾专区。乐山专区辖市、11县。 18年,原属内江专区的仁寿县划入乐山专区。辖1市、12县。 1959年,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县。撤销青神、彭山2县,并入眉山县;撤销丹棱县,并入洪雅县。乐山专区辖9县。 1962年,恢复彭山、青神、丹棱3县。乐山专区辖1县。 170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撤销乐山县,设立乐山市。乐山市的行政区域包括原乐山县的行政区域和原由乐山地区直属的五通桥区。地区驻乐山市,辖乐山市及夹江、洪雅、丹棱、青神、眉山、彭山、井研、仁寿、犍为、沐

3、川、峨眉等1县。 1979年由原属峨边县的金口河区析置金口河工农区(相当于县级),工农区政府驻和平公社。乐山地区辖市、11县、1工农区。(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 184年,撤销马边、峨边县,设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由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乐山地区管辖。 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和乐山市、金口河工农区,设立地级乐山市和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 202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乐山市总人口334139人。其中:市中区64857人、沙湾区19215人、五通桥区310229人、金口河区916人、犍为县5083人、井研县8060人、夹江县348481人、沐川县2

4、2945人、峨边彝族自治县14116人、马边彝族自治县1742人、峨眉山市20人。 202X年末总户数1066万户,总人口4.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8万人,农业人口262.83万人。 20X年底,全市辖个街道、9个镇、12个乡、2个民族乡。年末总户数109.03万户,总人口34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82万人,农业人口61.85万人。民族自治区域 195年3月,在峨边县首先成立了共慈彝族自治乡和共安彝族自治乡。15年7月,成立峨边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年10月,成立马边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952年,相继成立峨边县西河彝族自治区、罗回彝汉联合区,马边县大垭口彝族自治乡和

5、峰溪,水碾坝、走马抨、雪口山、大竹堡、永乐、玛淄七个彝汉联合乡。又在峨边县成立克斯哈曲、俄罗、西河、金岩、热水,万担坪、杨柳溪、杨河坝等8个彝族自治乡。 截至56年初,峨边、马边两县共成立了三河口、大院子、挖黑、西河4个彝族自治区;逻回、峰溪,雪口山、走马坪4个彝汉联合区,同时成立了共慈、共安、杨河、哈曲、西河、金岩、白杨,万坪、俄罗、热水、觉莫、勒乌、马解、解放、祖蒙、大垭口、沙腔、干田坝、袁家溪、温水凼、烟峰等21个彝族自治乡和新林、团结、永利、走马坪、永乐、水碾坝、向阳坪、玛瑙、峰溪、雪口山、大竹堡、石岗坝等12个彝汉联合乡。 1956年2月,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峨边县辖区(其中彝族

6、自治区1个),3乡(其中彝族自治乡1个)、1镇。马边县辖8区(其中:彝族自治区个),39乡(其中彝族自治乡19个)、1镇。 955年1月,马边、峨边划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仍由乐山专区代管)。 1958年1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自治区、自治乡被取销。 94年2月,经四川省政府同意恢复共安、和平两个民族乡。 19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峨边县成立峨边彝族自治县,撤销马边县成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其行政区划正式划归乐山地区。 【市民对抗战时期乐山大事知晓度低“这些历史不应被遗忘”】 抗日战争时期,乐山曾发生四件大事。1938年194年,国立武汉大学内迁乐山办学;1939年946年,故宫文

7、物南迁乐山、峨眉秘藏;1939年194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讲授国学;1939年月19日,日机轰炸乐山。 这些历史事件,曾在乐山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时隔半个多世纪,如今的乐山人对这些事件的知晓度如何,对这段历史又作何评价呢。近日,记者随机对0位市民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除日机轰炸以外,市民对其余三件事知晓度仅为四成。 七成市民知晓“19大轰炸” 调查表明,共有8位市民知晓“81大轰炸”,知晓度为七成;16位市民知晓武汉大学内迁乐山事件;17位市民知晓故宫文物南迁乐山事件,其中有位市民是最近看新闻后知晓,两件事知晓度均为四成;仅有11人知晓复性书院,知晓度不足三成。 “以前

8、老公园办过关于日机轰炸乐山的展览,还展示出未被引爆的炸弹”,市民陈先生认为,在高北门有纪念碑,每年8月日会鸣防空警报,一些亲历者也会向后人讲述,因此绝大多数乐山人应该都知道这件事。 与日机轰炸乐山事件相比,市民对其余3件事的知晓度明显偏低。“听说过这些事,但都是支离破碎的”,75岁的陈安政老人说,他对本地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但了解得不完整,也不深入。 记者调查发现,在知晓几件大事的市民中,多数受访者仅能简单地了解,并不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部分人了解乌尤寺有书院,但并不知道创办者是谁;此外,听年长者讲述是多数市民了解几件大事的主要途径。 “前几天看报纸才知道,原来故宫文物曾在乐山存放过”,赵大爷说

9、自己在乐山生活几十年,但以前从不知道这件事;他说关于乐山的一些历史事件,一般都是在茶馆里听那些年纪大的老人摆谈,从其它方面了解的渠道比较少。 历史感淡化,宣传不足是主因 记者在采访中,碰见几位已在乐山生活几年的外地人,他们纷纷表示不知道抗战时期的乐山历史。“现在的乐山城比以前大很多,外地人和农村人口不断涌进来”,刘先生说这些人不知道那些事很正常。 “年轻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思想角度不一样,对这些也不感兴趣”,黄大爷说他很少向后辈们讲乐山的历史。这种说法,在记者的采访中得到印证,14岁的邹同学认为历史已经是过去的事,没必要深究;钟先生直言:“这些事属于文化界关心的范围,作为普通人关心它们也不起作用

10、”。 “现在社会竞争大,工作很忙,哪有时间去关心这些事。”王小姐说,那段历史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她更关心现在的乐山城市状况;“把现在的状况了解清楚就行了,生活才是最要紧的”。在采访中,市民普遍反映,官方、媒体对抗战时期乐山历史事件宣传力度不够。“乐山在这方面做的宣传不够”,王大爷介绍说,很多历史事件,他们那一代的人了解得要多一些,但年轻人知道的很少。 “高北门有纪念碑,但这几年对日机轰炸乐山事件提的少,要提也是简单地说一下”,杜大爷认为,历史宣传教育应该做到经常性、深入性,让年轻人多了解乐山的过去;“宣传不够,年轻人对这些事就会越来越淡化”。 文化迁移是乐山之幸 武大内迁、开办复性书院、对乐山

11、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一点在市民中已形成共识。“那些文化名人从大城市迁到乐山,促进了乐山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毛大爷认为,复性书院的开办,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得乐山的文化底蕴得以丰富,知名度更高。 “武大毕业生在地质测量、机器维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大爷曾在嘉阳煤矿上班,他说当时只要听说对方是武大毕业的,大家都会很尊敬,“那批人确实很能干”;他还介绍说,当时很多沿海工厂内迁,对内地技术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美亚绸厂迁来之后,乐山的丝绸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乐山人曾为保护故宫文物做出了贡献”,唐先生认为,故宫文物在战乱时期南迁到乐山,由于有识之士和乐山人的倾力保护,最后安然无恙地被运走,

12、“这件事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期具有一种大团结精神”,值得称颂。939年日机轰炸乐山,造成房屋被毁,平民伤亡惨重。这段历史如今仍深深印在大部分乐山人心中。“大轰炸对乐山是一场大灾难”,吴大爷说,这段历史是日本帝国主义无法抹掉的罪行,但抗战期间,乐山发生的几件大事,又使乐山在不幸之中享受到了幸运,“那几件大的文化事件,确实对乐山有深远的影响”。 市民呼吁加强历史宣传 记者调查统计发现,有25位受访者表示,官方和媒体应对抗战时期乐山发生的几件大事进行宣传。对此,刘先生做了一个比喻,他说:“就像一幅古老的名画摆在那里,如果没有人进行讲解和宣传,大家就不知道它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历史不应被遗忘”,

13、赵大爷138年就被日本人的战火赶到了四川,一呆就是70多年;“宣传这些事,可以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虽然现在中日友好,但这毕竟是曾经的日本人犯下的罪行”,他说。 “不宣传,大家不了解乐山的历史,怎么能做到热爱家乡呢,又谈何爱国。”陈安政老人说,这段历史虽然时隔久远,但那些先进的思想滋养过乐山人,其中的深意对现代乐山人仍有启迪。 几位六年级学生表示,自己对乐山本地历史很感兴趣,“但都只是偶尔听家长说,老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讲历史书上的知识,涉及乐山的很少”,因此他们希望今后历史老师能多讲这方面的事。 对于如何加强对抗战时期,乐山大事的宣传,市民各抒己见;多位市民表示随着那些亲历者不断离世,这种宣

14、传就显得尤为必要。李女士建议,在公交车上做宣传资料,在公园树立纪念碑、阅读栏,“这些地方人流量大,宣传效果也会比较好”。 “这些事件折射出乐山的魅力”“这些事件,反映出乐山全方位的形象,也折射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在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顾问陈兴中教授看来,在抗战时期,乐山发生的几件历史、文化大事,并不是偶然,将几件事联系起来思考,就能穿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乐山的优势。 “武大内迁乐山,复性书院的创办,促进了东部、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的交流;是乐山历史上的一段文脉”,陈教授认为,乐山在历史上人才荟萃,具备文化土壤,是一个智者聚集之地,才会被作为武大搬迁和创办书院的地点。 故宫文物南迁,并得到很好的保

15、护,陈教授分析说,这体现了乐山人对民族瑰宝的珍惜,反映出乐山人有着仁者风范,具备容纳世界的宽广胸怀;乐山是连接东部战场的接点,东连大海,乐西公路可以通盟国,是国家安全的大后方。 “良好的区位优势,智者聚集之地,具备仁者的胸怀,乐山人当以此为傲,也是发展旅游的亮点”,陈教授说,但因为宣传不足,没有挖掘出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那些事件逐渐被人们淡化,这在实质上反映出乐山人在文化上的短视。 “应该重新挖掘、宣传这段历史”,陈教授建议,通过建立展馆、碑、塔等方式来记载和铭记这些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遗址应加以明确的标注,并充分保护。“不仅要让乐山人知道,还应该面向全国宣传”,陈教授说此举能让现代乐山人更加敬重本地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热爱这一方热土。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