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298267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管理心理学产生发展和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心理学产生发展一、管理心理学的起源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大机器使用,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造成生产关系中劳资双方的矛盾。大机器的采用,需要改善管理、降低成本。要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要研究人,不能叫工人永远成为时钟、机器的从属品。2、管理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心理学(1879)、社会学(1877)发展很快,并且在工业企业中开始应用。1903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心理技术学”概念,最早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业企业。1912年,原籍德国、侨居美国的心理学家孟斯特伯格发表了著名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最早对“

2、心理技术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在该书中,他研究了这样一些问题:用心理学测验的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疲劳与劳动合理性问题;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个人与企业双方利益等。该书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开始把心理学理论实际应用于工业企业。他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同管理心理学是一致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3、管理心理学名称的提出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名称的是美国女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她发现,管理者如果不关心工人,就会造成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她力图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管理中去。1914年她发表了一本管理心理学,阐述了上述观点,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未能成为一门学科。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

3、的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出版了一本管理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使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组织行为学”的名称。二、管理心理学的开创阶段前面提到孟斯特伯格所创立的“工业心理学”,开始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工业企业,无疑对管理心理学的产生起到推动作用。1、真正对“管理心理学”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梅奥的“霍桑试验”。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桑是美国芝加哥西部的一个电器公司中的电机厂的名字。当时有25000人,工厂的生产、娱乐、医疗、福利条件都不错,但工人还是不满意,生产上不去,为查明原因,由美国科学院全国学术委员会

4、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于1924-1932年梅奥等一批心理学家对该工厂进行了为期8年的试验研究。2、研究过程做了四个试验:照明试验。从24支烛光76支烛光0.06支烛光。原设想。出乎意料。结论:工人觉得受重视,人际关系好,比生产条件更重要。福利试验。选出6名女工,装配电器,缩短工作日,延长休息时间,提供免费茶点。原设想。出乎意料。结论:人群关系比福利措施更重要。群体试验。选出14名男工,从事绕线、焊接工作,计件工资。原设想。出乎意料。结论:存在非正式群体,有特殊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谈话试验。谈话两万多人次,倾听工人不满意见,不反驳、不训斥。收到意外的结果,产量大福度提高。结论: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5、,心情舒畅,也能提高产量。3、上述实验说明下列一些问题:(1)良好的心理状态,感到受人重视与融洽的人群关系,有时比生产条件更有利于提高生产率。(2)有时良好融洽的人群关系比福利措施更能提高效率。(3)“非正式群体”对人的行为有影响,对完成组织目标有影响。 人们可以为维护“非正式群体”的内部团结和共同利益,而放弃自身的某些利益。(4)人们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心情舒畅,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总结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管理心理学形成奠定了实验的理论基础,西方学者公认梅奥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以后勒温、马斯洛、弗罗姆、亚当斯、莱维特等许多心理学

6、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使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丰富、发展起来。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状况在美国,自20世纪五十年代管理心理学产生以来,发展很快,表现为:研究机构扩大,人员增加。许多名牌大学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前所说)研究范围扩大。已由工业组织扩大到政治团体、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军队、监狱、医院、精神病院等组织。研究方法综合化。从单因素分析到综合分析;从实验室实验研究到现场实验、观察,大规模问卷和统计分析。研究方向上趋于综合化。过去研究人员主要是心理学家,现在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管理学家、生物学家,甚至语言学家、数学家也参与进来。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基础理

7、论一、管理学基础理论(略)1、古典管理理论早期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2、行为科学理论早期人际关系理论。形成时期需要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群体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发展时期与科学管理融合倾向。3、现代管理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二、人为学基础理论(一)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提法1、古希腊神话斯芬克司之谜。狮身人面女怪之谜,俄狄浦斯揭开迷底。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3、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陆栖两足的动物,”“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4、宗教“创世说”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的本

8、质就是人的本质。5、近代哲学家拉美特利、霍布士认为:人是机器。6、中国先秦思想家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7、黑格尔认为:“我们承认思维有某种权威,承认思维可以表示人的真实性,为划分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关键。”8、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爱、意志力,”等等。他还认为:“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动物,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才是人。”9、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全42、24)10、萨特认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他人是地狱。”)他还认为,人的本质是自

9、我选择的结果,(“存在先于本质。”)11、鎌田胜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有感情的动物,他还认为,人的行为80%受感情的影响。12、松下幸之助认为:人是万物之王,是伟大而崇高的存在。他认为“王”是指一方面具有支配、活用一切事物的权能,同时,以仁慈和公正的心担负起使一切事物发挥其作用的责任。绝不是单凭自己的欲望和感情任意地去支配万物。13、美国的本富兰克林说:“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14、美国的霍尔说:“人与猴子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创造性的思想。”15、从人性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有下列观点: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有“好利”“好声色”等恶性,因此,要用“礼仪之道”来教育,用“法

10、正之道”来约束。宗教“原罪说”也认为人性恶,“蛇的引诱”。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义);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性无善恶说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矛盾说诸葛亮认为:“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人性发展说恩格斯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人性越来越多,兽性越来越少。16、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本质贝塔朗菲认为:人是社会有机体上的“细胞”。他既看到了人的

11、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又看到了人的社会联系。这一观念具有重要的管理学意义。 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很多,以上列举的观点各有侧重。仅供从管理学的意义上作参考,不作统一评判和结论。 (二)关于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及特点1、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律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力场公式。该公式反映了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许多心理学家的看法)他把人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现实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该公式表示为:B=f(PE)B是人的个体行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等)p是个性特征。(需要等广义的

12、心理和意识现象)E是环境因素。(组织环境等广义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f是函数这个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 勒温的公式后来发展为:B=f(p) B=f(E)这两个公式,有助于使研究更深入更精确。如,行为改造理论主要研究外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需要理论主要研究人的内在心理对行为的影响。但这两个公式并不能反映出人的行为的最一般规律。2、人的行为的特点自主性。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自主的、主动的、自律的。外部力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但终究要通过人的主观同意才能产生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选择的空间。 因果性。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

13、在条件等。 目的性。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的和目标,动物则不然。人的成就与人的生活目的有关。 创造性。人的行为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改革现实。 3、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及特点的意义有助于把握、预测人的行为,控制、改造和协调人的行为,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因此,管理者必须注重员工的思想灌输,把组织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必须研究员工行为的因果联系,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解决原因;必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三、心理学基础理论(一)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略)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社会

14、科学属性。如,研究人脑的机能及其活动机制,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现实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因素。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是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体验、情绪、情感、情操等。意志过程: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实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二)关于知觉问题说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它是以感觉为基础,带有综合性特点,它是从整体上接受刺激的

15、第一道程序。知觉这道关口能否把握好,对认识过程的质量是极其重要的。管理中的用人、决策、协调等许多环节都涉及到对人对事的认识问题,因此,管理心理学要研究知觉问题。知觉分为自然界的知觉和社会的知觉,管理心理学侧重于后者。一般地说,对物的知觉称为自然界的知觉,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的知觉。下面介绍一些有关知觉错误的问题。1、对自然界的错觉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会造成知觉错误。 由于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不同会造成错觉。 对象不同组合也会影响人的知觉错误。使人通过联想把邻近、相似、封闭、连续的对象看作是整体。2、社会知觉的错误有的称为社会知觉的偏见,或叫社会知觉的歪曲。第一印象的作用。在人的知觉过程中,第一印象作用至关重要。应聘最初5分钟的印象可能决定终身(表情、姿势、眼神、谈吐)。先入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以后有强烈的影响,它是第一印象发生的先入为主的效应。 近因效应与先入效应相反,它是根据最近的印象、信息作出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