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975819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吗 ?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齐答; 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一)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二)教师巡视,释疑点拨。(三)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整理:1通假字: “畔”同 “叛 ”。2重点词语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2、: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9 )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 不战( 10 )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解释一词多义: 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伐无道,诛暴秦( )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得道者多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池非不深也()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古今异义词。( 1 )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骨肉兄弟。 今义:( 2 )委而去之 去:古义:离开 今义: 5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巩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状语,围)6朗读节奏1、夫 /环而攻之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 必 胜 矣。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7重点语句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 ,去攻打连兄

4、弟骨肉都 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样 )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8特殊句式。三、课文内容理解 :1编写结构提纲。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 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 层层推进。用两个 “不如 ”, 强调了 “人和 ”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 二者与后

5、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 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 “人和 ”的因素,决定战争胜 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3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2、3 两段围绕中心论点, 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 2 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 “天时不如地利 ”,区区小城,四 面受围而不能克, 即使有得 “天时 ”者,也不能胜, 旨在说明 “地 利”重于天时; 第 3 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 旨在说明即使在占 有“地利 ”的情况下 “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 利”“米粟非不多 ”,但有人却弃

6、城而逃, 因为 “地利”亦难比 “人 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 而是泛指, 即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 道理。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 段?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 4 段的作用是在前 3 段论述的基 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 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 ”,即“人和”。得人心者, 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 而,第 4 段绝非多余的闲笔。四、归纳全文。 1提问

7、: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第 1 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 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 “人和 ”的 重要;第 4段进一步阐发, 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 “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 “人和 ”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 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 酣墨畅,结构缜密。2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 “人和 ”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 “人和”,是他的 “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 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

8、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 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 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 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 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 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孟子 “人和 ”的思想穿越时空隧道传到了今天。我想,不管是战争的取胜还是国家的建设,都需要“人和 ”。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的人际关 系是四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让我们牢牢记住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天时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五、拓展延伸1根据文中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9、这句话的内容, 联系历史 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明确: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 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 子这句古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 点的史实。明确:秦王朝施行暴政,使 “天下苦秦久矣 ”,导致陈胜吴 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 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请写出一句与 “人和 ”有关的名言警句,结合现实生活 实际,谈谈你对 “人和 ”的体会。示例一: 孟子的这一主张, 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 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10、但也应 当看到,孟子提出 “人和 ”,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 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示例二: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 ”不能靠 “天时”地利 ”,而只能靠: “人和”的理论只能 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 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 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 示例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 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 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 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 家与

11、国家, 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得道多助, 失道寡 助”将会成为 21 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追问: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 “道义 ”的?什么是不合乎 “道 义”的呢?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 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 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 20 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 免战争,对 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 我们的重视。“人和 ”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 一个相

12、关的事例。 (2019 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试题) 方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 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事例;第二,所补充 的事例要与选文的论点相吻合;第三,补充事例时,要用概 括的手法,千万不要展开来描写;第四,要选择那些熟悉的 事例,确保它的准确性。当然,解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注重养 成阅读积累的习惯。答案: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 取得抗战胜利。 2019 年我国军民团结, 取得抗洪救灾的胜 利。2019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 非典”2019年全国 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2019 年汶川

13、大地震, 13 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六、课堂小结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 21 世纪发我们仍有一定的教 益。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得。巩固训练当堂练习、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 哪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

14、 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 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 多助”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 “得道者多助”。二、课文内容理解填空。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 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3

15、、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 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 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 的一个词是君子。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 “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 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 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说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 “仁政”主张。 课 后 作 业 2019 年浙江省绍兴市 三、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完成下列题目。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委而去之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威天下不以兵4 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 固国不以山溪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