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973910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单元主题: 美丽的自然景观单元内容: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单元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3、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单元教学时数: 13课时 1、 观 潮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2、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设计理念: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三、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吟

3、诵古诗,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

4、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

5、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6、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7、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重点

8、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比较句子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

9、形态之壮观。(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小黑板出示文字资料):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

10、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5)拓展: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

11、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设计意图:课文的优美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12、(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读完课文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13、进行介绍。(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观潮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附二

14、:钱塘潮的形成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