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美在意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962047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朗:美在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叶朗:美在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叶朗:美在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叶朗:美在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叶朗:美在意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朗:美在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朗:美在意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一、引言:什么是美学1.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2. 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孔子的时代就开始了。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美学。3.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在中国现代美学 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和宗白华。4.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中国出现一场美学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 框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范围内讨论美学问题,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美学 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5.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 意

2、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 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6. 美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 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 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 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 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第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 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7. 学习美学的意义在

3、于:第一,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去追 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第二,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 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8. 美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学习和思考 任何美学问题都不能离开人生;第二,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第三,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 理论思维的能力;第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 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 成果。二、美是什么1. 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即美

4、的本质的问题。从此西方学术界几千年 来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这种情况到了20 世纪开始转变。美的本质的研究 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从思维模式来说,主客二分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天人合一(人 世界合一)的模式。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2.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学术界的美学大讨论中,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 的观点。但无论哪一派,都是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审美活动。到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学术界重新审视这场大讨论,很多学者开始试图跳出这个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框框。3.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提出的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能

5、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4.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马祖道一提出的命题:“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张璪提出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是照亮美的光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 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5. 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 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6.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 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

6、情景相融的世界。这也就是杜夫海 纳说的“灿烂的感性”。7.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 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8. 美(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就是一切遏止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情景契合、物我交融) 的东西,王国维称之为“眩惑”,李斯托威尔称之为“审美上的冷淡”,即“那种太单调、太 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9. 美(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 “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这里说的“真”不是逻辑 的“真”,不是柏拉图的“理念”或康德的

7、“物自体”,而是存在的“真”,就是胡塞尔说的 “生活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10. 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所以生活世界这个本原的世界被遮 蔽了。为了揭示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 同时又是存在(生活世界)本身的敞亮(去蔽),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司空图说:“妙造自然。” 荆浩说:“搜妙创真。”宗白华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些话都是说,意象世 界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生活世界的本来面貌(真、自然)。这是人的创 造(意象世界)与“显现真实”的统一。11. 生活世界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

8、情趣的世界。这是人的精神家园。 但由于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中,人就失去了精神家园,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美(意 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就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 由的境界。所以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三、美感的分析1. 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感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主体客体”结构),不是 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彼此外在的、对象性的关系。美感是“天人合一”即人与世界万物融合 的关系(“人世界”结构),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是内在的、非对象性的、相通相融的关 系。美感不是通过思维

9、去把握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以求得逻辑的“真”,而是与生命、 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 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存在的“真”。2. 王夫之借用因明学的一个概念“现量”来说明美感的性质。“现量”的“现”有三层含 义。一是“现在”,即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在“瞬间”(“刹那”)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只有美 感(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现在”,只有“现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二是“现成”,即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所以美感带有超逻辑、 超理性的性质。美感的直觉包含想象(原生性的想象),因而审美体验才能有一种意义的丰 满。

10、三是“显现真实”,即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3. 审美态度(审美心胸)就是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 度,从主客二分的关系中跳出来。这是美感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 来解释这种态度。“心理的距离”是说人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并不是说和人的生活世界拉 开距离。4. “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 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 意象的生成。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5.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是超功利的,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所以不能

11、等同于 生理快感。但在有些情况下,在精神愉悦中可以夹杂有生理快感。在有些情况下,生理快感 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6. 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觉、听觉这两种感官。但是,其他感官(嗅觉、触觉、味觉等 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在盲人和 聋人的精神生活中,这种嗅觉和触觉的快感在美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一般人更大。7. 人类的性爱(性的欲望和快感)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它是身与心、灵与肉、情 与欲融为一体的享受。性爱的高潮创造一种普通生活所没有的审美情景和审美氛围,这是一 种高峰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有了这种性爱,人生就在一个重要层面上充满了令人幸

12、福 的意义。8. 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的概念,是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的 概括,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马斯洛把审美体验列入高峰体验。 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对我们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大有帮助。特别是马斯洛关于高峰 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的心情,一种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的描述,指出了美感的一个极 其重要的,同时又为很多人忽视的特点。9. 综合来说,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的特性: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 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

13、包含有理性的 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 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 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 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 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与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10. 由于美感

14、具有超越性,所以在美感的最高层次即宇宙感这个层次上,也就是在对宇宙 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的层次上,美感具有神圣性。这个层次上的美感是与宇宙神交, 是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和神圣感,是一种谦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种灵魂的狂喜。这是最高的 美感。在美感的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四、美和美感的社会性1.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因为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 识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 的影响;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受到物质生产 力的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

15、的影响。2. 美是历史的范畴,没有永恒的美。3. 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 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从而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4. 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 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的因素是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5.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一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审美观的集中体现, 它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

16、向。审美趣味既带有个体性的特征,又带有 超个体性的特征。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一个人的审美趣 味和审美格调(品味)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都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 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逐渐形成的。6.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 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 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时尚的一个特点是影响面广,往 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 的过程。这种“装模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