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95811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一、 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 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呢?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 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

2、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课件展示: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3、交流作者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

3、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三、读通古诗: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 随机纠正字音。 (2) 怎样

4、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 出示节奏。 (4) 齐读。 (5) 谁来读一读? (6)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 下面请同学们

5、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

6、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

7、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小组交流汇报。(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

8、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十年后,又写了一首赠孟浩然,出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缉清芬.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

9、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 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 1、 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 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六、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10、板书:送)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1指读正音。2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ng)、浩(ho)、陵(lng)、辞(c)、唯(wi)。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

11、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故人西辞黄鹤楼“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

12、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5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6

13、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5)指导朗读前两句。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