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953841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崇明县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 三 语 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中国的“诗史”传统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整理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

2、;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

3、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

4、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

5、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最后方可曲

6、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1第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2分)2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2分)P.F. Productions后期整理3第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是 。(3分)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A.,。 B.,。C.,。 D.,。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7、)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6整理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种安慰了。那是大英

8、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16000名战俘和约10万名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209人的生命,平均每5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我几乎

9、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300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缅甸,在泰国,在

10、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

11、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

12、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

13、俘墓园有删改)7第段“检阅”一词表达了整理 的情感。(2分)8第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3分)9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10对整理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11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P.F. Productions后期整理12第段中用“中国人”,第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

14、所传达的整理的用意,并简要评价。(6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任选6空)13(1) ,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3)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夕阳下,酒旆闲,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5)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 (论语里仁(8)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