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古筝的区别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951053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琴与古筝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琴与古筝的区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其一,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古琴:原名“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本世纪初期为了和其他乐器的统称区别,改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有实据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古筝又名秦筝。早在战国的时候筝就已经流行了:“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罄筑、弹筝。”(战国策齐策)。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

2、,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筝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说法一、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说法二:筝筑同源说: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载:汉应劭风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其二,形制上的区别:古

3、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体造型颇有典故。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折合约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以此印证“天圆地方”之说。古琴共有十三个徵位,装饰以金玉的圆点来标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时以指触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进化演变而来,史书记载,最早期的古琴仅设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士,周文王为悼念其死去的儿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古琴的结构颇

4、有分寸讲究,详尽分类有琴额、岳山、承露、起项、琴颈、琴肩、琴弦、徵位、琴腰、龙龈、冠角(焦尾)等。古琴弹奏的时间越长,琴音会越圆润、淳和,若长时间闲置不弹而一朝拾起,其声音会回生而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说古琴善通灵性,便是指此。古琴常见的造型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区别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而不同。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古琴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断等,有断纹的琴,其琴音清淳、明澈,外观美观,所以更显名贵。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

5、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筝。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从乐器形制、制作工艺与构造上来说,今天的筝已与古时的筝有较多区别。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其三,音域、音色、表现力上的区别古琴虽只有七根弦,

6、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个人感觉在艺术表现上属于写意类。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表现力丰富而形象。其四,曲谱上的区别: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多用文字谱,到了唐朝后多用“减字谱;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于指法谱。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

7、,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其五,流派上的区别古琴的流派主要按地域分: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中州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武夷派、虞山吴派、管派等。古筝分为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其六,演奏方法上的区别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

8、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的琴音有三类:散音、按音、泛音。古琴的弹奏还有很多琴道、琴德方面的讲究,因此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即: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这是因为尘市喧闹,噪杂不静,俗气又重,故与琴文化精神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因操琴须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

9、,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

10、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人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上世纪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其七,代表曲目: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

11、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洒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不同版本的曲目共有三千多首、不同曲名的有六百多首,我国史籍记载有琴师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1977年,美国宇航局为了探索外太空生命,发射了“旅行者号”探测器,探测器上搭载了一张金唱片,意在向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传递人类的信息。金唱片中,就录制了我国已故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当年管平湖先生所用的古琴,是一张宋代古琴“凤鸣”。古琴的代表曲目多为古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梅花三弄平沙落

12、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凤求凰阳关三叠酒狂关山月等等。而古筝的代表曲目有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出水莲、锦上花、秦桑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满江红、步步高、瑶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等。附加:古筝宜情,古琴悦性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古筝的声音则是悠扬婉转,动听悦耳。古琴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发展不如古筝那么好。可能一方面是因为音色,另一方面是因为琴艺比筝艺要难学。现代人太过浮躁,很难静得下心来认真学点东西。古琴比古筝要难学难上手,弹得好的人很少。古琴:(七根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