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950020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6“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教学要求本专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下:1.阅读教学设计模板2.确定教学终点(教学目标)3.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4.设计教学环节(台阶)5.确定教学内容落点6.选择学习方式本专题需要掌握的能力点如下:1.掌握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并应于备课实践。2.能回溯优秀课例中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及其教学内容。知识点解释阅读教学设计模板 指从优秀教师的课例研究中提炼的阅读教学的台阶状教案样式。其理路是:1.根据文本体式,确定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即阅读教学目标,或称教学的终点。2.依据学生自读状况设定教学起点,区分学生自己能理解感受的

2、额地方,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教学起点。3.按照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设计2-3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落点分几个步骤,几个步骤通常指向一个有关联的关键点、关键处。4.相应于内容落点的步骤,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终点(阅读教学目标) 基于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结合对学生(课前)阅读状况的判断,根据文本体式(这一类语篇类型)的特质,确定“这一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并准确陈述。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 从经验判断,或采用预习题等方法,了解学生(课前)“这一篇”课文的阅读状况,区分学生自己能理解感受的地方,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教学起点。研

3、究表明,学生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往往就在“这一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所以,也可采用从课文理解感受关键处逆推的办法,预估学生(课前)的阅读状况。设计教学环节(台阶) 按照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合理组织教学内。根据对优秀教师的课例研究,好的阅读教学,通常是2-3个教学环节,主要环节15-20分钟,组织学生较充分地“学的活动”。2-3个环节呈阶梯状,形成从教学起点走向教学目标的台阶。确定教学内容落点 有两层含义:1.确定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即在这个环节里要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的某个(某些)关键点、关键处,通常还会细分出几个小点,构成这一环节学习内容的“步骤”。2.确定教

4、学内容,即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的某个(某些)关键点、关键处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核心是阅读方法。选择学习方式 即组织学生“学的活动”,从教师这一面来表述,就是“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选择,是相应于教学环节中的“步骤”,即教学目标语内容的最小单位,有时也对应于教学环节的内容落点。可以这样来理解:是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课文的“这一点”,或学会“这一点”语文知识,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学得更好、更有效些?共同备课(集体备课) 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特指专家参与的“共同备课”。通常6-9名学生(学员)一组,每组1-2位备课合作专家,依照阅读教学设计模板,讨论一篇课文的教学目

5、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共同备课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侧重点不同:1.在师范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性地学会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何依据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设计教学环节。2.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反思,促使教师在反思中学习。能力点解释掌握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并应于备课实践(略)能回溯优秀课例中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及其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研读优秀教师的课例,分析其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回溯优秀教师所确定的理解感受课文的管家点、关键处,及相应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提问处、引导学生讨论的点,回溯优秀教师在备课

6、时是如何预估的学生(课前)阅读状况的。微讲座1-1 阅读活动主讲:王荣生我们先进入第一个关键知识的学习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等会我会讲到阅读的核心是理解。刚才讲了低段和中高段的差别,低段的核心是识字,中高段以后的核心是理解,要教会孩子怎么样来阅读课文,怎么样来理解课文。主体与对象的关联如何阅读阅读主体 阅读对象(阅读主体-如何阅读-阅读对象三者上方有一条红色弧线,箭头指向“阅读对象”)这个图形在以往的学习中是出现过的,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阅读是牵扯到两个方面的,第一方面,谁在阅读,所以小学低段的学生、小学中段的学生、小学高段的学生,读的人不一样,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一样,他们的阅读能力不一样。第二

7、方面,读的是什么,也就是“阅读对象”,我们下一次课的核心知识的学习就是关于读的对象语篇的类型。读一篇童话,读一篇寓言,读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他的阅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阅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刚才有些同学注意到,为什么有些地方的表述叫“理解”,有些地方的表述叫“体会”呢?理解和体会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不同,是因为他所读的材料的差别。阅读就是一个人读一篇文章这是强调的阅读的行为。我们上一次给大家出示过这个片子: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学生童年的馒头 理解感受生活经验(百科知识)一个人读一篇课文童年的馒头,产生他的理解和感受,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理解“那时候”吗?“那时候”是儿时,是童年,是他

8、七八岁的时候,是他家里很穷的时候,最后我们发现“挣工分”指的是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历史背景的一个标志,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这样我们就理解了“那时候”。上次讨论的时候我们讲过,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基于他的生活经验,基于他以往已经形成的语文经验,在这里主要是阅读的能力。你看,小朋友读这篇课文,产生他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读任何东西也是一样,现在大家在读这个才俩,你是凭借你的许多经验,是凭借着你已经形成的阅读能力产生你的理解,你的感受。上次我们也讨论过这句“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要理解这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空笼花,这还不够,还要明白这是一个比喻,这就牵扯到语文知识。你还要明

9、白比喻的阅读方式是运用喻体想象本体。这就是阅读的方法。我们再来用这个图表复习一下什么是阅读。从这个图表和我们上次讨论过的材料看出来阅读的核心,当我们讲阅读的时候,实际上讲的是如何来理解。我把两个图合到一块,你可能会看明白。第一讲的是这部分:主体与对象的关联如何阅读阅读主体 阅读对象(阅读主体-如何阅读-阅读对象三者上方有一条红色弧线,箭头指向“阅读对象”)一个读的人,怎么样来理解他所读的材料。第二讲的是这部分: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学生童年的馒头 理解感受生活经验(百科知识)先给大家看一个材料,我们再回头来讨论。这是一篇课文,你的眼睛在看,这就是阅读的活动,看的时候你头脑中有些想法了,这就是你的

10、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讲的阅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的眼睛在看这些文字,你的头脑中有一些反应、感想。孔雀(法 于勒列那尔)他今天肯定要结婚了。这本来是昨天的事。他穿着节日礼服,准备就绪。他只等他的新娘了。新娘没有来。她不该再拖延了。他神气活现,迈着印度王子的步伐散步,身上佩戴着丰富的常用礼品。爱情使他的色泽更加绚丽,顶冠像古弦琴颤动着。新娘还没有到。他登上屋顶高处,向太阳方向眺望。他发出恶狠狠的叫唤:“莱昂!莱昂!”他就这样称呼他的未婚妻。他看不到谁来,也没有人理睬他。习以为常的家禽甚至连头也不抬一抬。她们都腻烦了,不再去欣赏他了。他下到院子,对自己的美如此自信,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怨气。他的婚礼延

11、到明天。他不知道如何度过白天剩下的时间,又向台阶走去。他迈着正规步子,像登庙宇台阶那样登上梯级。他翻起燕尾服,上面满缀着未能脱离开去的眼睛。他又在最后一次复习礼仪。孔雀是一篇动物的随笔,描绘那只孔雀,他写得非常好玩,这是写得非常好的一部作品,最后一句“他又在最后一次复习礼仪。”我们来看一下孔雀,“他今天肯定要结婚了。”因为孔雀要开屏,这本来是昨天的事,它本来昨天就该结婚了。“他穿着节日礼服,准备就绪颤动着(读完)很生动地描绘孔雀的样子。“新娘还没有到莱昂!”这篇课文,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就注意一些生活经验,你刚才讲他未能脱离开去的眼睛,哦,想起来了,他的羽毛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生活经验。你在这个

12、阅读过程中运用了你很多以往已经形成的阅读方法。我们来看这一句“他又在最后一次复习礼仪。”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文字上没有,你的推论,这个推论就是阅读方法,刚才我们看的阅读标准里有“推论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我们用这个材料看什么是阅读。一个完整的阅读牵扯到三个方面,对一个特定语篇的理解结果1.解码能力,也就是认字识词断句的基础能力。这是小学低段主要的工作,认字识词,要能读懂句子,要把文字能够翻译成意思,认字其实某种程度就是翻译,要把字翻译成意思,或者说转译。2.读者对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我们对孔雀要了解,刚文章中为什么用“她们”?是有点意味的。这也是我们的生活经验。3

13、.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可以表述为阅读方法的运用,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就是我们刚才产生的一些联想、推论。我们今天着重展开讲阅读规则和策略这部分。这是我们复习的第一个概念,什么叫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非常重要,大家再看看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学生童年的馒头 理解感受生活经验(百科知识)理解和感受是谁的?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老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而不是代替学生理解和感受。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理解,“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心里学家的共识。”我这里加了“感受”,因为理解是心理学得用词,心理学是把我们头脑中反映的所有东西,甚至包括我们身体的某些反应都叫做理解。从教学的角度来

14、说,光讲一个理解,尤其是在我们中文的语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所以我加了一个“感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强调的就是“感受”。如果阅读仅仅是把认识这些字,把这些字的意思找到,“阅读就只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指出的:“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很不幸,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很多老师在讲课文,在进行阅读教学,其实让学生做的就是这件事。还有印象吗,我们上次讨论过黄山奇松,很多老师在教第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里?他的阅读的活动是什么样的活动啊?把全文都找一遍。把黑颜色都变成红颜色。这就是追随书页上的记号,没有发生理解

15、。我们上次也研究过另外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当时我给大家画了黄颜色,理解这篇文章必须理解几个要点,原来理解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念下来,加起来,理解的活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非线性的”。我们再来看一遍,“那时候”是什么时候啊?我们联系上文“家里穷得叮当响”,联系下文“六岁的妹妹”,找到“挣工分”,然后用这个词的意思去理解“那时候”的意思,它是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加起来。所以,认识每个字,不一定会阅读。识字不等于阅读。认识每个字的意思,不一定能理解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是需要教的。这是第一个概念,什么是阅读。非常常识,但是非常重要。我听了大量的课,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老师明白什么是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有些老师拼命讲课文,讲课文,一看就不对,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文,是要帮助学生去读课文,理解课文。老师为什么要讲课文呢?老师讲课文是用老师的讲来帮助学生的理解,老师讲的部分主要是怎么阅读,怎么理解。然后帮助学生提供某些背景性的知识,比如刚才的“工分”、“空笼花”学生不明白,“那时候”这个背景他不明白,这些部分老师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