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94988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 伶官传序(教师)【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

2、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2.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

3、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

4、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4.了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

5、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正音 李存勖x 盛衰之理 shng 盛以锦囊 chng 三矢sh 及仇雠已灭chu 方其系(x)燕父子以组 欤 (y)【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

6、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训,总结全文。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基础知识探究】【探究点1】理解第一段1.重点词语:(1)盛衰之理(道理 ) (2)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2.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 古:人为之事。今: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与其所以失天下 古:两个词:连词“和”,代词

7、“他”。 今: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3.翻译下列句子:(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探究点2】理解第二段1.重点词语:(1)以(介词,用 )三矢赐庄宗而告(告诉)之曰 (2)尔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当”“一定”的意思。)无忘乃父之志2.词类活用:(1)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作动词 订立盟约)(2)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3.古今异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 古:古代指一般的官员。今:干某项事业4.句式:(1)梁,吾仇也 (2)燕王,吾所立 (3) 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4)盛(之

8、)以锦囊,负(之)而前驱(以锦囊盛(之)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4.翻译下列句子:(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探究点3】理解第三段1.重点词语:(1)方(正当)其系(缚)燕父子以组(绳索)(2)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迹象)2.词类活用: (1)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活用作动词 考究(2)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 名词作动(3)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9、在夜晚 在四面 向东 名词作状语(4)乱者四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作乱,造反)(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3.古今异义: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到,到的结局。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4.句式:(1)告以成功(以成功告(之)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组系燕父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 5.翻译:(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失败的

10、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探究点4】第四自然段1.重点词语:(1)举(全,皆)天下之豪杰 (2)数十怜人困(围 困)之(3)岂独(仅仅)伶人也哉2.古今异义:及其衰也 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3.词类活用:(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智勇之人)4.句式:(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状语后置句)(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5.翻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祸患常常是从极细微的错误积累而成的,有谋略有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

11、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伶人才如此吗?【文本探究】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读第二、三段,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中,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中的话概括)(1)908年 23岁 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912年 27岁 灭

12、燕,“系燕父子以组。”(3)立国(15年)923年 38岁 灭后梁,建后唐,“函梁君臣之首” (4)灭国(3年)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作者认为庄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结论: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5.读二、三段,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2)正反对比论证A.正面,忧劳可以兴国 忧劳

13、有具体表现吗?“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背负着父亲的遗恨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劳”:其后用兵及凯旋而纳之。 一系列动词表明:身先士卒。征战16年,几乎年年用兵,31字,既显示了作者的笔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得天下的艰难、辛劳,愈是艰难愈是显示出“人事”的重要性。B.反面,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对比,突出其衰败之速 5.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A“皆自于人。”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6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

14、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

15、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7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8.归纳论证方法: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