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94816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之比较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侵权责任法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相关规定之比较分析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 法(下称侵权责任法),与 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下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在若干规定 上存在不一致之处。对此不一致之处,在法律适用中自应统 一到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上来。为便于明晰二者相关规定 的区别,本文试作比较分析。一、关于共同侵权案件是可分之诉还是不可分之诉问题侵权责任法第十三条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 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五条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 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

2、权人作为共同被 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 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 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 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五条规定,显然是将共同侵权案件界定为必要的、不可分的共同诉讼。依据本条规定,在赔偿权利人仅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情形下,法院应当追加其 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如果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 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 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其他被告不承担连带责任,即放弃的

3、 后果由赔偿权利人承担,意味着一旦放弃,赔偿权利人即不 会获得该部分的赔偿。侵权责任法在此问题上的规定有重大不同。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三条规定,共同侵权案件在程序上属于可分 之诉。在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下,被侵权人在行使赔偿请求权时享有选择权,既可以请求全部侵权人承担连 带责任,也可以请求一个或数个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在诉讼程序中,被侵权人作为原告,既可以以全部侵权人作为被 告,也可以以一个或数个侵权人作为被告。在被侵权人选择 部分侵权人作为被告的情形下,被告不得以尚有其他侵权人 应当承担责任为由拒绝承担连带责任。人民法院也不得对被 侵权人关于请求对象的选择加以强制干涉,不能在被侵权人

4、仅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情形下,依职权追加其他共同侵权 人为共同被告,也不能仅判决被起诉的部分共同侵权人承担 按份责任。侵权责任法的新规定意味着理论界关于连带债务理 论与必要的共同诉讼理论是否存在冲突的争论划上了一个 倾向性的句号。必要的共同诉讼理论认为,在债权人仅起诉 部分连带债务人情况下,法院应当追加其他连带债务人为共 同被告。而根据连带债务理论的观点,连带之债的整体性设 计不应成为限制债权人私权处分的理由,否则即与连带之债 的设立目的相悖,应当允许债权人就其债权向全体债务人或 者部分债务人要求清偿。新规定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实务上终 结了上述争论,更加方便了被侵权人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

5、。二、关于被扶养人生活费是否列入人身损害赔偿范围问题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 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 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 费用,以及因 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 疾生活辅助具费和 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 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 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

6、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 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 , 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 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七条规定,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因伤致残或者死亡的,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被扶 养人生活费。而在侵权责任法中却没有规定这一赔偿项 目。对此问题应当如何理解?律师实务中应如何处理?欲厘清此问题,须从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对“被扶养人生活费”与“残疾(死亡)赔偿金”的规定沿革以及二者

7、关 系入手进行分析。关于“被扶养人生活费”作为人身损害赔偿项目,最早见于法律条文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但其只规定对受害人死亡的才应当支付此项费用,而未规定受害人致残情形下此项费 用的支付。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法并没有规定“残疾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的项目。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7条将有权“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费” 的权利主体扩展到“丧失劳动能力的”、 且“依靠受害人实际扶养而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但对计算赔偿费用的标准未作具体规定。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四

8、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经 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残疾或 者死亡的,在应当支付 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 的同时,还 应当支付由受害人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这是我国法律 首次规定“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项目(以下简称“二金”),并将其与“残疾者生活补助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并列。对上述“二金”的性质究竟是财产损害赔 偿,还是精神损害赔偿,该法并未规定。根据该法对赔偿项 目的结构设计分析,以及当时参与立法的有关部门的解释, 普遍认为该法规定的“二金”的性质应为精神损害抚慰金。但是,在不到半年

9、后通过的另一部法律,却对此采用 了完全不同的观点。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二金” 的计算方式,赔偿的标准采用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这在实际上肯定了“二金”的性质属于财产损害赔偿 ,而不 是精神损害赔偿。但这一规定本身也并非没有问题,主要表 现在既然以职工工资标准来计算赔偿数额,即意味着是在“劳动能力丧失说”基础上的对受害人家庭整体减少的收入 的赔偿,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赔偿法在规定残疾赔偿 金的同时,没有规定残疾者生活(补助)费项目,因为该费 用应已包括在残疾赔偿金中;基

10、于同一理由,理应对被扶养 人生活费也不作规定,但是,该法却规定了被扶养人生活费 项目。显然,这在法理解释上是一个矛盾之处。令人费解的是,国家立法机关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采取 一以贯之的态度,而是在两种不同观点之间摇来摆去。2000年7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不再坚持国 家赔偿法的立场,而是采用了与更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相同的观点。产品质量法在第四十四条规定,因产 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 受伤而致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 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 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 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 等费用。

11、亦即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项目与“残 疾者生活补助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并列。这一立法 态度,似乎在昭示着“二金”的性质仍退回到精神损害赔偿 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久即在最咼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得到明 确。2001年3月公布并施行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 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九条明确规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亦即把“二金”定性于精神损害赔偿性质。然而,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纠结仍未结束。2003年12月通过并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人身损害赔偿 解释又摒弃了精神损害赔偿解释 的立场,转而采用“二 金”是对受害人家庭整体减少的收入的赔偿的

12、观点,认为其 性质属于财产损害赔偿。至于上述两个司法解释中的冲突之 处,最高法院民一庭编著的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 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书中明确说明,在人身损害赔偿 解释施行后,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九条规定实际上已 被废止(见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该书第276 页)。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虽把“二金”的性质定为财产损 害赔偿,却并未放弃将“二金”与“被扶养人生活费”并列 的做法,即规定赔偿义务人在赔偿“二金”的同时,还应当 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但是,其规定的关于“二金”的 计算标准却不同于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根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五条、二十九条、 第三十条规定,“二金”的计算标

13、准是“上一年度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而国家 赔偿法规定的是“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标准”,二者的内 涵显然不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根据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 收入除以平均负担系数计算得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是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除以平均负担系数计算得出。除了 均需负担家庭人口以外,前者还在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扣除 了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者则 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扣除了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税款 和上交承包任务金额等。显然,二者的数额都要低于“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所以,人身损害赔偿解释 所规定的“二 金”,虽然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二金”

14、名称相同、性 质相同,但含义却有不同,意味着实际赔偿标准的不一致。与此相适应,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八条将被 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规定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 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这实际上是基于“二金”与“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加,大致等于受害人的收入 损失的认识而作出的分解式规定,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收入。由此可见,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被扶养人生活费”这一项目,性质上 是定位于对受害人部分收入的赔偿。与国家赔偿法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相比, 侵 权责任法采用了“二金”属于财产损害赔偿性质的

15、观点, 却取消了“被扶养人生活费”这一项目,意味着“二金”的含义和具体标准发生变化,即不再以人身损害赔偿解释 规定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标准”为计算标准。 但是否统一到国家赔偿法 所规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目前尚未见明确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在侵权责任法施行的当日,即2010 年7月1日,人民法院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 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若干问题的通知。该通 知第四条的内容是:“人民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民事 纠纷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抚养人的,应当依据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二十八条的规定,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 赔偿金。”笔者认为上述内容存在以下问题:1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八条只是规定了被扶 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和计算方式,并未规定“将被抚养人 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该通知第四条 的表述在语义上有歧义,似乎这种“计入”的方式早已规定 在以前的司法解释中。2 .侵权责任法已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这一赔偿项目,在审判实践中仍然予以计算并无法律上的依据。 据笔者理解,该通知关于“被抚(扶)养人生活费”的 内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