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94122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0000000000(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考 摘 要:本文从数学教师目前所面临的困惑与误区谈起,指出数学课堂学生表达能力的严重缺失,提出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文科教学所需,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也同样重要,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即教师应规范自身语言,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教师应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关键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言传身教 营造环境 循序渐进正 文:说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人会认为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不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

2、、交流、合作意识。”那么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就拥有了智慧;学生在学习中不盲从书本或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能独立思考,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见解,就拥有了智慧;学习中善于与人交流与沟通,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就拥有了智慧,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 现实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发现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尤其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往往只是用一、两个字、词或公式,干

3、巴巴地回答,书面表达也缺乏条理,写得凌乱不堪,并且总是不能紧扣题目本身。不但缺少了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甚至还出现许多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不能对已给出的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不能把一些应用性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知识掌握与否。长此下去,学生只思考不表达,最后甚至连想都懒得想了,这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因此,要想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出发。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的能力就成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省实验课

4、题基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与思考,我校展开了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实验课题,下面就结合一些课堂教学片段,案例分析等,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勉,不妥之处请指正。一、教师应规范自身语言,注重言传身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尤其是在准确性方面,一要正确;二要科学;三要简练。所谓正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叙述得当,推理符合逻辑;所谓科学,是指语言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日常的生活实际;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要言简意赅。此外,数学教师还应当注意语言

5、的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作为数学教师,备课时,要非常注重组织自己的数学语言,力求严密、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提问,用所提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案例:如特级教师钱金铎在倍的认识的应用环节教学片段师:刚才小朋友运用了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小明与妈妈年龄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那么你们知道钱老师的年龄吗?谁愿意来猜猜钱老师的年龄?生1:我猜钱老师42岁。(教师板书:42) 生2:我猜是38岁。(教师板书:38)生3:我猜有45岁。(教师板书:45) 生4:我也猜38岁。(教师板书:38

6、) 师:这样猜,要猜准不太容易。现在老师说一句话,你们猜起来可能就比较准了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 生5:我猜钱老师有40岁。生6:45岁。 生7:35岁。 师:为什么这样猜呢?生:因为40、45、35都是5的倍数。师:那么刚才哪些肯定是猜错了呢?为什么?生:38、42错了,因为它们都不是5的倍数。师:那么35岁,45岁,40岁到底有没有猜准呢?老师再说一句话,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知道了,你们相信吗?生:相信。师:老师的年龄既是5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你们说老师几岁?生:45岁。此环节教师运用对话形式,“三猜”教师的年龄,使“生活化”中的问题“数学化”,抽象成数学问题,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效

7、地促进了学生急于用语言表达的欲望。二、教师应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现在小学生表达能力差的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是教师没有面向全体,急于让学生说出预设的答案,只注意少数几个“优等生”,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2、是学生个性差异,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意见。3、是课堂教学氛围的不和谐,当一些学生说错了话时,有时会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教师观、教材观、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让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

8、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动态性、生成性,师生共同来构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和思维水平,确定教学起点,展开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善于倾听、捕捉、获取学生的课堂学习信息,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说话心态,让他们学会倾听,敢于表达,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说,尽量给全体学生说的机会。(一)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轻松的表达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般来说,低段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段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等事物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游戏或竞赛

9、等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案例:在字母表示数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师举例:一只青蛙4条腿,2只眼睛,1张嘴,扑通1声跳下水生1:两只青蛙8条腿,4只眼睛,2张嘴,扑通、扑通2声跳下水生2:三只青蛙12条腿,6只眼睛,3张嘴,扑通、扑通、扑通3声跳下水生: .当青蛙数量增加时,学生的出错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师提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如果青蛙的只数是n只,那么生回答:如果设青蛙的只数是n只,那么n只青蛙4n条腿,2n只眼睛,n张嘴,

10、扑通n声跳下水(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了解了分数的含义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师(出示两个小盒子):今天要学的知识大家都学和很好,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游戏,你们愿意吗?生:愿意!师:从左边一个盒子里拿出一粒弹子:说这粒弹子是原来这个盒子总数的1/5,又从右边盒子中拿出一粒弹子说:这粒弹子是原来这个盒子里总数的1/8,你们猜一猜、想一想,左右这两个盒子里原来的弹子总数哪一个盒子多?多多少粒?(学生自发对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生:左边比右边少,右边盒子里因为拿出一粒是它原来的1/8,说明这个盒子里原来的8粒,左边盒子里因为拿出1粒是它原来的1

11、/5,说明原来这个盒子里只有5粒,5粒比8粒少。右边盒子比左边盒子的弹子多3粒。这两个案例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创设这样的游戏或竞赛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既觉得有趣味,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激起了他们善于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的欲望;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表达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在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案例3: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

12、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表达的机会很少。分析问题所在,

13、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真正关注学生的体验,还学生以自尊、自信,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才能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和活力,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最有效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供小组学习的氛

14、围,让学生有机会表达 就个人教学经验来谈,我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与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在数学课中,我常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出示带有实物图的问题: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2410+248=432 24294322018418432 24364322420-242=432 1846432 1838432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每

15、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在这个交流汇报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思维拓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但是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如果问及为什么要改变座位方式,他们说不出很充分的理由。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上,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解决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均等地参与,在班级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同样也会反映到小组学习之中,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效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教学片段。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出示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分数怎么还有真假之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1)用阴影部分或直线上的点表示下列各分数(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内容表达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