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940549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一、 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第四节,主要由“流体与流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是对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初中力学的一个重点,是中考的热点, 内容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由于“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造成的许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教材抓住初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激发思考,掌握规律,从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

2、理念,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这一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针对这一要求和课程标准的总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并对其作出解释。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力

3、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二、 说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如气体压强,液体压强特点等,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所以应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引

4、导学生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五、说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准备:各小组纸片三张,细线一段,铝制硬币一枚,机翼模型每人一个。2、多媒体准备:液体流动时压强关系的动画,飞机飞行实况视频,机翼模型分析flash,以及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准备。 六、说教法策略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与实验结合,可以有

5、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中注重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规律。因此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硬币“跳高”吹一张下垂的纸吹两张下垂的纸。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总结概括出规律后,又能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对于机翼的升力,虽然学生对飞机并不陌生,但对飞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笼统,模糊的基础上。只凭说教他们是不会理解的。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机翼模型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的一个重要必要手段。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与学生分析,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遵循了其认识规律,效果是可想

6、而知的。 另外,本节课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能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本节课有关的现象是这节的一大任务。 七、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由硬币“跳高”比赛和吹纸实验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3、进行新课: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使硬币跳起来了?是什么力使纸飘了起来了?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我在这里放慢了速度,做了较详细的分析。硬币与桌面间总有一定缝隙,这样硬币的下方和上方都有空气,没有吹气时,硬币上面的空气与下面的空气看做静止

7、,这时硬币上面的空气对硬币向下的压强等于下面的空气产生的向上的压强,硬币受力平衡而静止。当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时,硬币上方气体的流速大于下方气体的流速。紧接着让学生猜想他便有了方向。4、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教材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要求每人做三次。这里为什么要做三次呢?目的是使学生去体验、去领悟,让其真正感受到实际确实是这样。学生独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规律。教师不着急说出结论,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得到规律。可以大大增强实验的可信度。5、深化问题:前面三个实验都是气体在流动,得到的是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师要适时地告诉学生液体也可以流动,它和气体统称为

8、流体。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对液体同样适用。因此上面的结论可以概括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6、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几十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这里向学生展示了飞机起飞的实物图片,学生兴致会很高。教师指导学生做机翼模型实验。(“机翼”是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有美术老师带领做好的,不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模型并吹气表演。然后选几个同学上台表演,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飞机机翼升力的存在。然后教师展示动画,适当提示: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大比下方气流大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气流在机翼

9、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压力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才会真正理解。7、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时要利用今天学的知识为我们服务,有时要防止它给我们带来危害。如:教师展示站台安全线的图片提问:为什么火车站台上都有一条安全线,火车行驶时严禁人们进入安全线以内的区域8、应用练习评价反馈:在这里我准备了大量的和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科技现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1、将桌上的两只塑料小船,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用针筒在两船中间注水,看看有什么现象,并解释?2、图中是非洲草原犬鼠洞穴的横截面示意图。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圆形土堆。那么

10、洞穴中风的流向如何?3、请学生解答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35题,小组讨论后交流。4、小时候玩的打卡游戏。5、台风将屋顶刮翻。这样学生在了解这些现象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将本节的知识消化吸收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9、最后让学生说收获有两个目的:第一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知识点,第二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10、 课外小制作课后动手动脑第二题,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其实是可以解答的。我之所以放在课后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动手的机会。如果在课堂上说了很多学生回去不会再做。而且学生会带着自己的制作满怀信心的走进下一节课。八、板书设计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表明: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

11、小。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在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一、研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跳远的乒乓球)材料:玻璃杯2个、乒乓球1个 (如图1-1)操作: 1 、把两个玻璃杯并排放置 ,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 3 、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对着球的侧面吹气;对着球的上方吹气。 解释或结论: 1、向球的侧面吹气,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或跳出来); 2、向球的上方吹气,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会浮起来,继续吹,就跳入第二个杯子去了 。类似实验:可改成几个纸杯叠在一起,用嘴吹气,纸杯被吹出。(如图1-2)二、研究液体压强与

12、流速的关系:喷水、吸水。(小喷雾器原理)1、材料如上图。2、操作如下: A、 将笔筒1插在盛水的杯子里,把笔筒2的管口贴靠在筒1的上端。往2中用力吹气,观察现象 (图21); B、 在自制的U型管中装些水,然后在一管口上方吹气,观察两边液柱的变化情况(图22); C、推拉自制的喷雾器,观察喷水的情况(图23)。3、解释或结论:A、有水雾喷出;B、右侧水管液面上升;C、小喷雾器简易装置一、引入(1)演示实验:展示如图1所示T型管(仪器自制)。A端接水源,C端去水槽,D管插入装有色液体的容器E中。实验开始前设问:水从A端流入,流到D管上端B处时会怎么流?让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水不仅不会从D

13、管流出,反而把容器E中的水吸上去,从C管一起流出。(2)学生实验:如图2所示把一乒乓球放在倒置漏斗口处,从漏斗颈中用劲向下吹气,能否把乒乓球吹跑?通过实验发现:乒乓球不仅不会吹跑,反而被“吹”上去了。这两个实验的结果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及想象是相反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探究(1)演示实验:出示如图3(a)所示仪器(自制)。A管接水源,C管去水槽,水源加着色剂,A,C两端均装有可调节的阀门。首先让学生观察A,B,C三管截面积大小:SaScSb,然后让水流进仪器,用阀门控制使水静止,观察三根竖直管中水的高度HaHbHc,如图3(b)。从已学知识可知,竖直管中水的压强等于各管中水的

14、压强,即此时:Pa=Pb=Pc接着让水流流动,在观察三根竖直管中水的高度:HaHbHc。如图3(b),从而得出:PaPcPb。在流量相等的情况下,由流速与截面积的关系可知:VbVcVa。综合此时三管中压强的关系得出结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2)分析解释两个引入实验三、应用(1)机翼的升力 学生实验:用手将薄纸条的一端靠在嘴唇下,让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条上方轻轻吹气,观察纸条的运动,并解释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出示如图4所示的自制机翼模型。用细线把它固定在支架上(线稍长可使之升降),在其前方用电吹风吹风,可发现机翼模型向上升,然后把支架倒置,再次实验。然后分析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2)喷

15、漆抢演示实验:如图5,把喷漆抢的吸管B改成透明管,A管接微型接气泵,打开气源后可观察到喷嘴处气流把容器C中的有色液体吸上来并喷出去。四、巩固(1)学生实验:把两薄纸条相互靠近,竖直下垂拿在手中,从中间吹气,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2)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简要分析。五、思考请同学们设计一艘迎风前进的帆船。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利用杂技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趣味性。(落实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的理念)(二)、新授内容1、压力(1)、压力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利用几幅图片说明,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从而给出压力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进行练习。(2)、压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提倡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观看思考书上的图片提出猜想,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用手指同时夹铅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