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93991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巩义市北山口第一初中课堂教学设计学校巩义市北山口镇第一初级中学设计者王润霞授课日期2018.05章节18课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课时第一课时解读课程标准“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游记,本课属于讲读课。从内容上看,属于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我们一定要随着文字,乘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同去遨游世界,从而丰富见闻,增

2、长知识,开阔眼界。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来框架,采用独到的观察视角,写出景物的独特特征,写出景物的独特特征,并自然生发出感想和思考。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游记的积累。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的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学生所熟悉的游踪是“移步换景”,第三单元我们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学生对此种游记常采用的写作手法并不陌生。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2、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

3、、内心体验、渺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3、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评价任务1、借助文中表明作者游踪的句子,理解观察角度。(达成目标1)2、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特别是作者自己感受的句子加以理解。(达成目标2)3、结合具体文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达成目标3)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二、解题,明体裁:三、课文推进三、展示学习目标:(齐读)四、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主旨归纳“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格拉丹东雪山,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

4、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揭开格拉丹东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长江源头”指长江水发源处。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一、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写作的?理清作者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东的游踪。(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作者的游踪是:从安营在格拉丹东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二、理清文章的脉络,复

5、述作者在格拉丹东的所见景物之特点。(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文章共15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初见格拉丹东的景象。第二部分: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第三部分: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格拉丹东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发光;)三、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1.

6、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三次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角度 句段 特点第一次描写 远望(总写 ) 5、 6自然段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第二次描写 近观 (细致描绘 ) 10、 11自然段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 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 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 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3.作者

7、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 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 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 (也包括各拉丹东 ) 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 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 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

8、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 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五、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关注3、6、7段)(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格

9、拉丹东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格拉丹东景观的奇美。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表现了探险者坚强不屈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六、主旨归纳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引起回忆,激发兴趣。回忆游记散文的特点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并标注细处着眼,学生自读、批注、交流,感受写作方法借助景物体会情感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长江的热爱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有整体意识。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通过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游记的三要素。明白感受源自于景物的描写延伸迁移课后四题

10、: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并想一想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达标测评听写本课的生字词板书设计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山脚下冰河上冰塔林景色壮美 自然伟大课后反思与重建作业设计与试题整理教学同步题库错题资料库重难点专项题库中招链接题库周周清试卷校本教研活动记录表备课组 名称八年级备课组主备人赵倩集体备课时间2018.05.参 加 人 员康主任 赵倩 张丽玲 张慧敏 王瑞霞教学课题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集 体 备 课 内 容1、课程标准解读:“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2、学习目标叙

11、写:1、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2、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渺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3、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3、 评价任务:1、借助文中表明作者游踪的句子,理解观察角度。(达成目标1)2、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特别是作者自己感受的句子加以理解。(达成目标2)3、结合具体文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达成目标3)集 体 备 课 内 容4.教学环节设计一、激趣导入:二、解题,明体裁:三、展示学习目标:(齐读)四、课堂推进过程五、主旨归纳:4、 作业设计、习题整理(典型习题,易错、易混点设计、链接中招试题)课外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多彩的人文景观。6、延伸迁移课后四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并想一想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7、达标测评听写本课的生字词备 课 组 总结点评紧扣文本体裁特点设计问题,符合游记的三要素。建议:根据学情,学生基础较差,设计容量较大,学生一节课不容易掌握。重视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