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93918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三、教学设想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七、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 赤壁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据记载公元208年,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刘联合作战,利用曹操不善水战之短,火攻大破曹军,这场战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制胜强敌,对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著名的历史场景自然是文人雅士们吟咏感怀的对象。这篇文章作者写于元丰五年,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四年,他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苏轼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解决了进取与隐退、入仕与出仕、社会与个人的矛

3、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充分的表现。这篇赋书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关系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心怀。明代的董其昌曾评说:“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是

4、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 (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 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 1、自由散读:借助课

5、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 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 3、理清线索:提问本文有什么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板书:(情感线索:乐悲喜三部分) (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1、乐(第一自然段) 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 板书:(泛舟游玩见景而乐精美语句可以看出) 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 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三自然段)1) 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

6、更大的反差3)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

7、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

8、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朗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 4)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板书:(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 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

9、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这时需要借助投影,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所以吟诗也是原因。板书 投影: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杜悼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 角色

10、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 板书:(参考:阐述哲理转悲为喜)八、研讨问题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九、联系板书,小结全文 1、说说板书:鼓励学生说,教师补充,这也是将学习本文的过程进行复述、回顾,能更有效地领悟知识 2、小结课文 结束语: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

11、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六)趁热打铁,布置作业 1、阅读后赤壁赋,领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 2、欣赏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体会这两首词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景乐(1) 吟诗 情悲(2,3)吹萧 问答(三对比) 理喜(4,5)大家一起来背诵赤壁赋 十、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1)歌 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B、望美

12、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4)如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B、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5)之 A、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B、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C、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D、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6)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C、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7)于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3、。(介词,在。)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C、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8)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9)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10)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

14、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11)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12)苟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13)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读zh,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尊”同“樽”,酒杯)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